12月21日17点20分20秒,迎来了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时自然界中的阴寒达到了极致,阳气始生。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道:“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以冬至为岁首始于周代,到了汉代以后,冬至正式升格为官方重大节日。
冬至夜长昼短,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在天文学中,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至23日交节。在冬至时刻,阳光的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此时的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
冬至三候包括: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丰富多样,包括祈福、贺冬和祭祀。祈福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贺冬时,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并挑选能之士奏乐庆贺。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饮食习俗各地有所不同。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圆”意味着“团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从汉代开始,人们纷纷在这一天吃羊肉及其他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姑苏地区的人们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驱寒并寄托美好愿望。江西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台湾人则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各种吉祥动物,象征福禄寿。
冬至养生方面,俗语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是为人体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可以吃一些羊肉、萝卜、姜片等滋补食材。老一辈常说“冬至一碗汤,赛过千金方。”在这个时节,喝一些应时的汤有助于提高活力和抵抗力。冬至是万物闭藏的时候,要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睡前泡脚可以刺激足底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按摩百会、大椎和神阙三个穴位,可以补充肾气和阳气,让身体变得温暖。
冬至诗词众多,如杜甫的《小至》、杜牧的《冬至日遇京使》、权德舆的《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陆游的《辛酉冬至》、苏轼的《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以及朱淑真的《冬至》等,都表达了人们对冬至的独特情感。
冬至福至,日短情长。愿每一位赶路人都能共“饺”好运。你今天吃饺子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