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我们将迎来一年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今年的冬至将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下一次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将出现在2028年。
今年冬至有一些特别之处。首先,从日期上看,今年冬至是12月21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按照回归年计算,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而现行的阳历通常一年有365天,每四年为一闰,闰年有366天。因此,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5小时或6小时,但遇到闰年则要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所以,冬至在公历的日期可能是12月21日、12月22日或12月23日。
从时间上看,今年我们将迎来128年来最早的冬至。上一次出现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发生在1896年,时间是12月21日15时29分25秒;下一次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将发生在2028年,时间是12月21日16时19分19秒。
此外,今年冬至,农历和阳历日期“同步”。这里所说的“同步”是指冬至发生在农历中的“日”和阳历中的“日”相同。今年冬至节气的交节日期是阳历12月21日,而冬至在农历的日期则是十一月二十一,所以今年冬至节气都是在二十一日,农历时间和阳历时间出现“同步”现象。
冬至日并非日落最早、日出最迟的一天。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每天都不相等,产生“真太阳时”。人们为了日常生产、生活的便利,制定了我们日常钟表所使用的“平太阳时”,即把“真太阳时”平均化,导致每天都有均等的24小时。因此,“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每天均有一定的“时差”。
以广州为例,今年冬至,广州日出时间为7时03分39秒,日落时间为17时46分31秒,夜长时长为13小时17分08秒。冬至日,广州日出时间比全年日出最迟之日(1月16日,日出时间为7时10分17秒)提早了6分钟38秒,比全年日落最早之日(11月28日,日落时间为17时40分22秒)推迟了6分钟09秒。冬至日只是全年昼长最短、夜长最长的一天,并非日落最早、日出最迟的一天。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时节的开端,也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节。古人最早的时间观念与日、月两大自然标识有关,冬至便是先民观察天时的最早发现之一。西周将一年分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节点,此后据此推算其他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对应24节气。周朝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冬至”标示为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武帝在冬至这天早上拜日、晚上拜月。《后汉书·志·礼仪》中明确交代,汉代全国已放“冬至假三天”。至魏晋南北朝,“冬至”演变为区域性节日。到唐朝,冬至的地位提升至春节一样的高度,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让人在寒冬感到温暖。宋代,冬至被开发成“消费节”“狂欢节”,普通百姓除穿新衣、享美食、祭祀先人外,还传唱《数九歌》。明清时期的冬至,京津地区的民间流行贴绘“九九消寒图”。
冬至在古代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有许多习俗,如吃饺子、吃汤圆、吃年糕、赠鞋帽,还有祭祖、拜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