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每周四都有很多人守在屏幕前等待《再见爱人4》的播出。节目中,麦琳的一言一行被逐字逐帧分析,相关讨论动辄几十万赞,连微表情都成为谈资。互联网通过不断曝光一个陌生人,让人们与她形成了一段虚拟但强粘性的关系。
随着节目热播,麦琳的身影出现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她在家庭客厅上演几代人一起追剧的情景;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抖音话题#麦琳有16亿人次播放,小红书相关话题有3.8亿次浏览;武汉一家律所甚至组织60位离婚律师观看麦琳片段,将其当作典型案例研讨;节目还走向海外,YouTube直播让一群海外华人蹲点等待更新,网友们戏称其为“全球华人春晚”。
节目中,麦琳在高速服务站随手购买的“熏鸡”屡屡冲上热搜,生产方称因麦琳的事,熏鸡销量从每天几十、几百只增加到上千只。周四也因此被戏称为“疯狂熏鸡四”。麦琳似乎被全网钉在了审判十字架上,围绕她的讨论仍在发酵。
在节目里,麦琳情绪最不稳定、表达最混乱。例如,“青团事件”中,李行亮专程飞往上海买青团,但麦琳不满意,认为浪费机票钱;“如何送礼”问题上,李行亮捉摸不透,买了礼物会被退回,不买又会生气;“熏鸡事件”中,麦琳在团队费用不足时强硬要求购买两只共140元的熏鸡;“语言pua”中,她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说话;“前后不一”体现在对物质的态度上;“突然失忆”如马桶垫和导游手册的问题;“过于强势”则表现在她否决李行亮的音乐计划。
这些行为让黄圣依和葛夕等嘉宾只能“战术性喝水”,缓解尴尬。网友们涌入麦琳的社交账号,评判她的长相、学历、口头禅、笑声,骂她“疯女人”。最终,“麦琳”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成为一个妖魔化的词语。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持负面看法。一些网友开始反思,麦琳究竟是一开始就这样,还是经历了什么变化。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她可能有厌女倾向或自恋型人格障碍。自称是麦琳朋友的网友描述了她曾如何帮助自己,展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十多年前,麦琳默默支持李行亮的事业,辞掉工作管理后援会,后来为了维持生计去批发市场进货售卖,甚至在生孩子时忍受巨大痛苦。这个版本下,一部分网友开始质疑李行亮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人试图解释这种关系,心理学上的“吹狗哨效应”可以部分解释。节目组提出让大家指出心中完美伴侣时,李行亮指向其他女性的行为引发争议。当麦琳崩溃大哭时,李行亮端坐审视的表情被网友称为“恐怖”。
在对麦琳的“讨伐”声中,杨子和留一手成了受益者。最初,《再见爱人》的焦点本应在杨子和黄圣依身上。但相比他们,麦琳更让人感到亲近和熟悉。心理学家罗宾·邓巴认为,八卦是人类本能,芒果台一系列爆款综艺正是利用这一点。节目通过制造熟悉的“八卦点”引导观众产生情绪性评判,观察室嘉宾则进一步煽风点火,引导观众思考方向。对于毫无拍摄经验的麦琳来说,这一切都是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