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求职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防范求职陷阱指南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05-26 16:31:10
A+ A-

随着毕业季临近,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时期。然而,这个阶段也伴随着一些不法行为,不法分子假借招聘之名设置各种陷阱,包括诈骗、信息盗用乃至诱导犯罪,严重侵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为了保护自己,毕业生在求职时需提升三种意识并警惕四大类陷阱。

首要的是风险防范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参与学校和相关部门举办的就业指导与安全教育,学会辨识就业市场中的骗局和违法行为,避免追求所谓的快速就业途径,对那些看似轻松却报酬过高的职位保持警觉。

其次是信息安全意识。毕业生应通过官方渠道,如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等获取招聘信息,审慎评估,不轻易相信未经验证的信息源,不随便点击不明链接,对索要敏感信息和个人证件原件的要求持谨慎态度。

再者是依法维权意识。毕业生应主动学习与求职相关的法律法规,当自己的权益受损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遭遇侵权,要及时保留证据,并向学校或相关部门求助,必要时报警处理。

在具体陷阱方面,毕业生需格外小心:

1. 非法职业中介。这类中介往往无合法资质,以虚假招聘广告和高薪承诺诱骗求职者,毕业生应选择正规机构,并签订正式协议,遭遇违规中介要及时举报。

2. 招聘收费。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求职者收取押金等费用。对于任何要求付费才能入职的情况,毕业生应坚决拒绝,并对付费培训承诺就业的宣传保持高度警惕。

3. 招聘诈骗。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参与非法活动。对于那些条件异常优厚、要求下载不明应用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的工作邀请,务必提高警惕。

4. 合同陷阱。毕业生签署劳动合同前应确保合同包含法定条款,避免“阴阳合同”和不合理限制,如遇纠纷,合同是维权的重要依据。

一旦发生纠纷,毕业生应冷静收集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并可利用12333热线、劳动监察部门或劳动仲裁委员会等渠道寻求帮助。此外,微信小程序“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也是举报欠薪问题的有效工具。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