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家中安装摄像头被告上法庭 法院判决结果令人震惊 隐私权胜诉,智能门锁须拆除

环球网 2024-05-22 18:41:52
A+ A-

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智能门锁等设备,它们装有录音、录像功能,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安全选择。然而,这类设备也可能引发隐私争议,正如近期北京丰台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所示。

只因家中安装摄像头被告上法庭 法院判决结果令人震惊

故事发生在北京市丰台区的两个邻居之间,张某与孙某。他们的住所布局独特,张某的入口紧挨着孙某家,日常出入需经过孙某门前。孙某安装了一款配备摄像头的智能门锁,初衷是为了家庭安全和避免包裹丢失,但这引起了张某的不满。张某认为,该门锁全天候监控自己及访客的行动,侵犯了其隐私权,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孙某拆除该设备。

只因家中安装摄像头被告上法庭 法院判决结果令人震惊 隐私权胜诉,智能门锁须拆除

法庭上,张某透露,他特意查询了该智能门锁的功能,了解到其具有广阔的视角和远距离感应能力,能捕捉门前的任何异常停留并录制视频,这些内容孙某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孙某则辩解,安装门锁纯属自保,并无侵犯隐私之意。

只因家中安装摄像头被告上法庭 法院判决结果令人震惊 隐私权胜诉,智能门锁须拆除

法院最终判定,孙某的行为确实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依据《民法典》中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规定,命令孙某拆除摄像头。法院强调,尽管孙某的动机正当,但监控设备覆盖了公共走道,影响了张某的生活安宁和个人信息的私密性。

法官彭宇指出,此类监控可能给被摄对象带来心理负担,这本身就是对个人隐私安宁的侵犯,同时也触及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范畴。他建议,居民在安装类似设备前应与邻居沟通,确保科技应用不损害邻里和谐。

彭宇法官进一步强调,邻里间应基于互谅互让的原则处理此类事务,安装监控前的沟通至关重要,一旦发生争执,双方也应寻求协商解决,共同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

通过此案例,公众被提醒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他人的隐私权利,促进社区的和谐共处。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