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丁克家庭后遗症如期而至 养老困境凸显

新浪新闻 2024-05-10 13:17:59
A+ A-

首批丁克家庭后遗症如期而至

近期,关于“首批丁克夫妻的现况”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一位视频博主访问了他的即将步入六十岁的舅舅和舅妈,他们是国内较早选择丁克生活方式的代表。面对是否为当初决定后悔的问题,舅妈坚定表示不后悔,认为那是正确的决定;而舅舅则建议考虑丁克的年轻人应考虑传统家庭模式,认为结婚与生育仍很重要。

首批丁克家庭后遗症如期而至

丁克,源自英语DINK(Dual Income No Kids),意味着双收入无子女的家庭状态,其社会学定义为“自愿不育”,强调的是个人选择。这一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适用范围逐渐拓宽,不仅限于已婚人士。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90年代初的研究中,已将未婚不育人群纳入考察范畴。首批丁克家庭后遗症如期而至。

首批丁克家庭后遗症如期而至 养老困境凸显

据统计,到2021年,中国丁克家庭数量超过60万,2022年这一群体继续增长,占全国总人口约14%。最早一批选择丁克的夫妻如今已步入晚年,他们面临的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是否有过后悔、是否感到孤独、老年生活如何安排。

通过采访不同年龄段的丁克案例,一个共识逐渐显现:无论是丁克还是非丁克,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面对这些终极问题,只是时间早晚和形式不同。

例如,一位80多岁丧偶的丁克老人,面临无人料理后事、养老问题复杂化的困境。因无子女,他的老伴骨灰盒暂存火葬场,自己也在寻找合适的养老安排。而一位50多岁、身处跨国婚姻的丁克,分享了他对“养儿防老”观念的不同看法,认为经济独立才是老年生活的关键,这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及个人选择对养老观念的影响。首批丁克家庭后遗症如期而至。

还有一位30多岁、经历过离婚的丁克,在一次意外住院后,感受到家庭支持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了自己坚持不生育的想法。

丁克现象引发的讨论往往触及人生完整性的话题,而像西蒙·波伏娃的观点则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认为个人的满足不应仅限于特定的生活模式,真正的缺失源于内心的渴望未得到满足。

丁克选择背后,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女性经济独立和家庭角色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得丁克成为一种可被接受的生活选择。然而,做出丁克决定前,需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和对未来的规划,确保这是基于深思熟虑的自主选择。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