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央行买国债不是QE,旨在维稳资金面

华尔街见闻 2024-04-25 05:55:25
A+ A-

近一个月来,央行购买国债的话题引发市场热议。财政部与央行就此发表了最新观点。4月23日,《人民日报》刊载了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文章,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文中提出,应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以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日,央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指出,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可作为流动性管理手段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专家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增加国债买卖的要求,鉴于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显著提升,为央行在二级市场进行国债买卖操作提供了条件。此举不仅有助于缓解特别国债、增发国债带来的流动性压力,还能够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融合,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但这并不妨碍其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法律规定,央行可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补充。由此可见,现有制度已为央行买卖国债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面对私人部门需求疲软和地方债务压力上升,中央财政扩张势在必行,今年财政部计划发行万亿级特别国债。然而,大规模政府债发行可能导致国债利率上扬,加重中央付息负担,同时挤压私人部门融资空间。若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债,既能减轻国债发行对利率和信用债市场的影响,又能通过财政支出形式注入流动性,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全球范围内,购债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常见手段,如美联储采用逆向拍卖购买国债,日本央行不仅购买国债还涉足私营部门金融资产,欧央行在欧债危机后大举购债,其中公共部门购债规模最大、效果显著。

回顾我国历史,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情况较少,仅在1996年、2002-2003年及2007年因特定政策需求进行过此类操作。目前,央行持有约1.52万亿元国债,占国债总存量的5%,其中大部分为特别国债。尽管允许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债,但实际操作中央行相对审慎,购债主要配合特别国债发行,体现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

对于市场认为央行购债等于开启“量化宽松(QE)”的观点,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央行购债并非QE,与财政赤字货币化有本质区别。我国央行买卖国债与西方国家QE的本质差异在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利率与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关联度较低,且未来将更多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是我国金融工具箱储备充足的关键。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多种手段刺激内需,注重精准、可持续,侧重结构调整;稳健货币政策以维护流动性为主,实行总量与结构调控相结合。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既是流动性管理手段,也是货币政策工具储备,有利于应对特别国债发行对资金面的影响。

专家预计,央行购债可能旨在维护资金面稳定,与特别国债发行时段相契合,实现货币与财政双渠道流动性释放,缓解政府债供应对银行间市场的影响。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裕,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仍有较大操作空间,但央行购债可作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特别是在连续多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背景下,有助于与财政政策更好地配合。

央行购债短期内可能对物价稳定和汇率波动构成一定考量,长期看则有利于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平滑货币政策操作,以及推动国债市场发展。总体而言,央行购债纳入常规工具箱,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其他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但其对基础货币及广义货币供应扩张的实际效果需综合评估。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