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要改变对感冒的传统观念 病毒或长期潜伏,影响深远

中国青年报 2024-04-24 22:27:35
A+ A-

国际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于4月23日发表曹彬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题为《新冠病毒在组织中的持续存在与长新冠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一项中国横断面队列研究》。研究揭示,轻症新冠康复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残留新冠病毒,其持续存在与长新冠症状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面对“感冒”等病毒感染类疾病的康复疑问——症状消失是否代表彻底康复,曹彬教授团队从新冠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可能性、其与长新冠症状相关性,直至相关潜在机制,逐步揭示此类疾病的真正康复状态。

2022年12月,奥密克戎在北京引发大规模感染,多数人在经历一周左右的典型症状后恢复日常生活。研究选取此轮疫情一个月后首批因其他疾病需手术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曾感染奥密克戎但症状轻微且已康复。在患者理解和配合下,研究人员收集了225名轻症新冠康复患者在感染后1、2、4个月的317份样本,包括血液、胃黏膜及13种手术切除组织样本,采用高灵敏度ddPCR等方法检测其中的病毒核酸和蛋白。

结果显示,患者手术标本中病毒RNA在感染后1、2、4个月的检出率分别为30%、27%和11%,表明病毒虽在缓慢清除,但仍能在部分患者体内持续存在数月。病毒亚基因组RNA在43%样本中被检测到,显示残留病毒仍在复制。免疫受损患者血液、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中可检出病毒RNA,而免疫正常患者则未能检出,提示免疫受损个体体内病毒持续存在的风险更高。

“感冒”症状消退并不意味着病情真正痊愈。体内微量病毒的存在会对人体产生何种影响?

研究发现,病毒长期存在部位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防御基因显著下调,补体和凝血级联相关基因表达失常,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亦受影响,表明病毒持续存在会干扰宿主细胞功能。这意味着,当病毒引发发烧、“刀片嗓”等症状时,它们已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并广泛播散。即使症状消失,病毒仍在体内活动,免疫系统持续高强度工作,凝血和胆固醇代谢稳态被打乱。

正常免疫力者病毒清除较快,免疫力低下者清除较慢。值得注意的是,11%的患者在感染后4个月体内仍能检测到病毒,比例并不低。研究进一步揭示,康复患者体内病毒RNA的检出与长新冠症状显著相关,且病毒拷贝数较高者更易出现长新冠症状。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感冒”并非如普遍认知般短时间内即可痊愈,也非能轻易自愈。其对机体的影响是持久且可能严重的,尤其对淋巴瘤、白血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影响更为深远。

鉴于此,曹彬教授团队强调应高度重视“感冒”防治。在流行季,建议戴口罩、避免人群密集处,以减少呼吸道病毒感染风险;对有疫苗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尤其是免疫低下者,应及时接种疫苗。在“感冒”发生后,应尽快明确病因,因抗病毒治疗窗口期短暂,如流感病毒感染应在48小时内用药,新冠病毒感染应在感染后5天内用药,以缩短病毒体内存在时间,减轻对机体的影响。

“感冒”作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即便症状轻微,其影响并非微不足道,且可能带来长期健康危害。是时候更新我们对“感冒”的传统认知了。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