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遇近十年同期最强暴雨 多地破纪录,防汛形势严峻

九派新闻 2024-04-24 20:23:06
A+ A-

自今年4月以来,南方多地频繁遭遇强对流、强降雨天气,华南地区更是深陷暴雨“车轮战”,多地累计降水量刷新历史纪录。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自4月19日起,广东中北部、广西东部等地降水量达200至350毫米,其中广东肇庆、清远、韶关、广州、惠州等地局部甚至高达400至519毫米。至23日早晨,广东、广西两地共有17个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了4月的历史极值。

广东遇近十年同期最强暴雨

预计24日晚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降雨将进一步加剧,江南中南部和东部、华南北部和中东部以及贵州东部将出现大雨或暴雨,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可能出现大暴雨,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广东中部、广西东北部局部地区降水量可能达到100至240毫米,部分区域甚至可能超过250至300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可达30至60毫米,局部甚至超过70毫米。此次降雨最强时段预计在25日,降雨区与19日至22日强降雨区高度重叠。

广东遇近十年同期最强暴雨 多地破纪录,防汛形势严峻

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国杰强调,本次广东降水过程与上一轮过程在降雨落区上有一定重叠,致灾风险较高,需密切关注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城乡内涝等次生灾害。

4月,广东降雨天数占比较大,仅八至九天无明显降雨或降雨范围、强度较小,意味着4月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下雨。自16日起的本轮强降水,自17日起逐渐加强,直至23日,广东每日均有不同地区出现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据《广州日报》报道,自4月18日起持续至今的强降雨已持续6天,为近十年来4月最强暴雨过程,其特点表现为“累积雨量大、大暴雨覆盖面广、强对流显著”。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资料显示,18日14时至23日14时,珠江流域累积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北江流域面降水量达到249.77毫米。受此影响,20日20时45分,北江干流石角水文站流量达到12000立方米/秒,根据水利部《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被编号为“北江2024年第2号洪水”。

22日14时至23日14时,广东中部和沿海、广西北部、福建沿海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呈现出多点、广泛、强度大的特征。4月21日,广东清远英德市浛洸镇部分区域遭受洪水侵袭。

华南地区每年4月至6月为前汛期,受冷暖空气或季风影响,7至9月则为后汛期,主要由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带来降雨。华南地区因独特的双雨季划分,被称为前、后汛期。其中,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华南前汛期降水集中期,恰逢端午节前后,故又称“龙舟水”。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杜宇表示,近期的大规模暴雨类似季风暴发后的“龙舟水”,实属罕见。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补充道,今年4月以来,华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尽管华南前汛期暴雨和强对流天气较为常见,但此时南海季风通常尚未全面爆发,华南地区水汽条件并不十分充沛,强降水范围不大,持续时间亦不长。

导致今年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强烈的因素包括“列车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及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解释,今年华南前汛期以来,副热带高压偏强,持续向华南输送充沛水汽,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引发持续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低涡切变的发展,使得充沛水汽在华南地区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雨持续时间长、影响效果叠加。“列车效应”是指一连串对流云团相继影响同一地区,如同列车车厢依次通过同一铁轨,导致强降水长时间持续。相较于稳定云团带来的降雨,“列车效应”下的短时强降雨更易累计形成暴雨或大暴雨。

此外,今年华南降水偏多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郑志海分析称,全球变暖背景下,江南、华南等地气温显著高于常年同期,高温促使大气含水量增加,增强了对流强度,导致降水事件增多。同时,受厄尔尼诺影响,4月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引导南海和孟加拉湾水汽持续输送到我国南方,水汽充沛,配合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区的环流异常,触发多次强降水过程。

华南中北部成为暴雨集中地,主要由于近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南,加之高原槽和南支系统的活跃,使得水汽中心主要集中于江南南部至华南中北部一带,从而导致该区域降雨更强、更频繁。

对于主汛期南方地区的防洪压力,郑志海指出,今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以涝为主,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预计区域性和阶段性的洪涝灾害将较为明显。今年汛期,南方地区的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降水将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北方的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中下游降水也将偏多,建议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防汛准备。

面对强降雨,气象专家提醒公众尽量减少外出,如确需外出,应注意交通安全,遇强风雨时应及时将车辆停放在安全地点,车上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切勿涉水行车。户外工作人员,如执勤人员、快递员等应做好自身安全防护,避免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临时搭建物或大树下方停留。此外,山区和浅山区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风险极高,公众应避免前往山区、河道等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