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抵达上海 聚焦“产能过剩论”博弈与新能源战略

央视新闻 2024-04-24 19:32:22
A+ A-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于4月24日下午抵达上海,展开了其任内第二次访华之旅。早在年初,美方便表达了访华意向,但其更注重实际行动而非单纯沟通。

在此次访华之前,美国采取知情人士放风及媒体炒作特定议题的方式,试图为自己营造谈判的“筹码”。然而,这种依赖“筹码”施压的方式能否奏效,有待观察。

据外媒透露,布林肯此行计划接续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话题,继续谈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该论调甚至令部分美国经济分析人士困惑,认为其与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相悖。

美媒长期围绕“产能过剩论”展开报道,焦点于2022年集中于中国半导体行业,而至2023年则转移至中国“新能源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揭示美方叙事逻辑,我们专门针对相关报道中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

报道量峰值出现在耶伦访华期间,另一次小高峰则是对应一家全球行业分析机构预测:到2030年,欧盟将从中国进口超过120万辆电动汽车。显而易见,美国叙事中,凡是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皆被冠以“过剩”之名,且每当中国新能源产业展现竞争力时,美媒便热衷于炒作“产能过剩”。这实质上反映出美国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切忧虑。

深入剖析发现,美国在渲染中国新能源产业“威胁”时,欧洲成为其主要靶向。这一策略旨在利用话语陷阱捆绑盟友,将“产能过剩论”转化为对华贸易武器。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行业并非产能过剩,而是远未饱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国,2023年产量达到958.7万辆,其中出口120.3万辆,这意味着国内需求消化了近90%的产能。因此,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出口实为优质且稀缺的产能。

推动绿色转型、使清洁能源成本低于化石能源,关键在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新能源行业具备显著规模经济效应,原因包括设备投资占比较高、技术研发投入大以及依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中国是唯一充分激发这些效应的国家。

美国对华焦虑,根源在于清醒认识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真正竞争力及其在工业生产能力上的客观优势。故而,拜登政府选择今年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启动所谓的“调查”,本质上是在本国行业竞争力滞后于市场需求时,企图借助“盘外招”压制中国先进产业发展。

此举旨在锁定中国优势领域,将其描绘成“劣势”与“威胁”,试图瓦解我国发展重心,其阴险用心昭然若揭。

美国试图以制造此类“筹码”动摇中国信心,殊不知,此举反而印证了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的正确抉择。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