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提醒布林肯别想带筹码访华 美焦虑显露,唱衰中国新能源优势

玉渊谭天 2024-04-24 19:23:30
A+ A-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于4月24日下午抵达上海,展开了其任内第二次访华之旅。早在年初,美方就表达了访华意向,但其沟通背后,更注重的是实际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访问前夕,美方仍通过释放消息人士言论及媒体炒作特定议题,意图营造谈判的“筹码”。然而,这类“筹码”能否有效施压,令人质疑。

媒体:提醒布林肯别想带筹码访华

据海外媒体报道,布林肯此行或将延续耶伦提出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这一论调甚至令部分美国经济分析人士困惑,认为其违背了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2022年,美国媒体聚焦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产能过剩”;进入2023年,报道焦点转移至中国“新能源产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为揭示美方叙事逻辑,我们专门针对涉“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报道趋势进行了分析。报道峰值恰好与耶伦访华时间吻合,另一高峰出现在8月23日,当天一家全球行业分析机构预测,到2030年欧盟将从中国进口逾120万辆电动汽车。显然,凡是中国相较于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均在美国叙事中被描绘为“过剩产业”,每当中国新能源产业展现竞争力,美媒便借此炒作“产能过剩”。

换言之,美国媒体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关注,实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亮点与突破的关注,深层次反映出美国对中国新型生产力发展的忧虑。进一步剖析2022年至2023年间相关报道中的实体,发现欧洲成为美国渲染中国新能源产业“威胁”的主要目标。这揭示了美国炒作“产能过剩论”的一个重要目的:试图以话语陷阱“捆绑”盟友,将其转化为针对中国的贸易武器。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行业并非产能过剩,而是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国,中国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8.7万辆,同期出口120.3万辆,这意味着中国近90%的产能服务于国内需求。对于世界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实为优质、稀缺产能。研究表明,实现绿色转型需使清洁能源成本低于化石能源,关键在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新能源行业具备规模经济效应,原因在于设备投资占比较高、技术研发投入大以及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目前,能在这些方面发挥规模效应的国家唯有中国。美国或许正因深刻认识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正的竞争力及其在工业生产能力上的客观差距,才深感焦虑。

因此,拜登政府今年启动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所谓“调查”,本质上是在本国行业竞争力滞后于市场需求时,企图借助“非常规手段”遏制中国先进产业发展。其目的在于锁定中国最优势领域,集中唱衰,将中国优势曲解为“劣势”和“威胁”,旨在破坏我国发展着力点。这种“攻心”策略阴险至极。美国试图以此类“筹码”动摇中国信心,殊不知,这种行为恰恰印证了我们在某些方面的正确选择。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