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访华 我们的谈判态度是什么 戳破“产能过剩”迷雾

玉渊谭天 2024-04-24 10:05:30
A+ A-

布林肯访华 我们的谈判态度是什么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于4月24日展开了其任内的第二次访华之旅。年初美方便表达了访华意向,然而行动比言语更能体现其真实意图。布林肯访华 我们的谈判态度是什么?在此次访问前,美方通过内部消息人士和媒体手段,围绕特定议题造势,试图以此作为谈判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布林肯此行打算接续美国财长耶伦的话题,讨论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耶伦此前声称,中国产能远超其国内需求及全球市场承载力,可能引发大规模低价出口,对美及其他国家企业与工人构成损害。然而,这一观点遭到部分美国经济分析人士质疑,认为其违背了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布林肯访华 我们的谈判态度是什么 戳破“产能过剩”迷雾

观察美媒对“中国”与“产能过剩”同时提及的报道趋势,可见相关话题自2022年起逐渐升温。最初焦点集中在半导体行业,进入2023年后,报道转向了中国“新能源产品”,特别是新能源汽车。

布林肯访华 我们的谈判态度是什么 戳破“产能过剩”迷雾

对涉“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报道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舆论热度在耶伦访华期间达到峰值。另一显著节点出现在8月23日,一家全球行业分析机构预测,欧盟到2030年将从中国进口逾120万辆电动汽车。同时,一篇题为《中国“复杂”的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可能会阻碍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文章亦引起广泛关注。

布林肯访华 我们的谈判态度是什么 戳破“产能过剩”迷雾

美国的叙事逻辑似乎在于,凡是中国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均被贴上“过剩”标签,且每当中国新能源产业展现竞争力,美媒便会大肆炒作“产能过剩”。这反映出美国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深忧虑。

布林肯访华 我们的谈判态度是什么 戳破“产能过剩”迷雾

进一步观察发现,2023年以来,美国在渲染中国新能源产业“威胁”时,愈发倾向于将欧洲作为叙事对象,意在拉拢盟友,将“产能过剩论”转化为针对中国的贸易武器。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曾于4月4日呼吁美欧共同应对“不利市场动态”。

事实上,美国自2023年起已着手挑动盟友。早在戴琪表态前,美国政界已有相关言论和行动,如7月众议院听证会上的书面证词,指责中国蓄意制造产能过剩并以低价倾销,挤压美欧企业并抑制行业创新,进而建议联合盟友对中国设置更多贸易壁垒。此类言论扭曲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曾倡导的全球化模式。

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并非产能过剩,反而距离供需平衡尚远。在全球迈向零碳排放目标的过程中,亟需更多新能源汽车产能作为保障。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出口国,中国2023年产量为958.7万辆,出口仅120.3万辆,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绝大部分服务于国内市场,对外出口实为优质且稀缺的产能。

不仅新能源汽车,其他新能源领域如风电等,中国约80%-90%的产能同样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凸显出全球绿色转型面临的产能瓶颈。布林肯访华 我们的谈判态度是什么?

中金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将“绿色溢价”降至负值,即使清洁能源成本低于化石能源,从而激发市场使用清洁能源的动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在于发挥新能源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新能源行业设备投资占比高、技术研发投入大、依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性使其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充分发挥这一效应的国家。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报告承认,中国并非瞬间成为气候技术大国,当前供应链格局是长期全球市场分工、国际合作及企业家精神的结果,加之中国政府吸引国内外投资、创造竞争环境的政策,使得复制替代供应链颇具难度。美国深刻意识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根源及自身在工业生产能力上的客观差距,因此深感焦虑。

更令美国不安的是,尽管欧洲政界存在杂音,但欧企、民间及研究机构与中国的绿色合作紧密,如奔驰、奥迪、大众等欧企纷纷在中国扩建工厂、深化与新能源车企的合作。欧盟驻华代表团发布的报告证实,绿色合作已成为中欧合作的重点。

中欧绿色合作无疑对美国推动的对华“去风险”策略构成挑战。拜登政府今年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启动所谓的“调查”,实质是在本国行业竞争力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企图通过非市场竞争手段遏制中国先进产业发展。美国此举旨在刻意放大并扭曲中国优势,将其塑造为“威胁”,试图动摇中国的发展根基,其用心之险恶显而易见。

美国试图以这种“筹码”打击中国信心,殊不知,其行为恰恰印证了中国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