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磅发声!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可以纳入政策工具箱 市场热议与政策考量

第一财经 2024-04-24 06:16:31
A+ A-

近期,关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增加国债买卖的言论引发市场关注。有市场权威专家表示,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或将成为未来政策工具箱的一部分,进一步引发热议。4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金融时报》采访,确认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可作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考虑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增加国债买卖。鉴于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显著提升,央行在二级市场进行国债现券买卖成为可能。专家观点认为,央行此举可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前提是国债发行规模足够大且发行节奏稳定,以确保政策有效传导,同时避免市场利率剧烈波动。未来央行的国债操作预计将呈双向态势。

多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认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实施货币政策在法理上可行。他们预测央行可能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但会审慎推进,强调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至关重要。

回顾历史,1997年中国央行曾短暂尝试国债买卖操作,因当时市场深度、广度不足而暂停。如今,我国国债市场历经长足发展,为央行重启国债买卖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市场专家预计,二季度将迎来政府债发行高峰期,可能包括特别国债。央行将灵活运用逆回购等政策工具,精准应对财政发债带来的短期影响,保持市场利率稳定。

华西证券宏观研究报告指出,过去央行未在二级市场大规模参与国债买卖,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国债市场交易不够活跃。然而,今年国债活跃度明显提升,尤其是长端和超长端品种,使得央行增加国债买卖的可操作性增强。长远看,降准空间逐渐收窄,也提升了央行增加国债买卖的可能性。

报告进一步认为,虽然降准仍有空间,但空间正逐渐缩小。在此背景下,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作为调节基础货币的工具,有助于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可能是央行购债的主要意图。

目前,我国央行与国债相关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有三种方式:现券交易、质押式国债交易以及购买特别国债(主要采用回购交易)。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释,质押式购债是央行常用的手段,通过国债作为质押物进行回购交易,向市场提供短期资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此类交易不计入央行对政府的债权,本质上仍是央行与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近年来,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广泛使用国债、地方债作为质押品,配合财政部开展国债做市支持等操作。现券交易则分为买断和卖断,前者指央行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投放基础货币;后者则相反。

管涛在文章中指出,国债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尽管通常作为抵押品而不纳入央行资产负债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央行有权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及外汇,以此执行货币政策。

市场对“进一步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的讨论源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节点。在温彬看来,市场期待政策层面能助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优化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以及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企业投资信心。他推测央行买卖国债可能出于调节货币投放或压低长端利率以刺激信贷投放及资产价格的考量。

管涛建议,若央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中的现券交易规模,将国债买卖作为流动性调节的重要工具,需进一步强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这包括扩大国债市场规模、提升国债交易流动性、增加短期限国债发行等。然而,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仍有7%,意味着总量扩张空间尚存,且与实施QE的发达经济体央行不同,我国央行买卖国债旨在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而非被迫之举。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角度,央行未来可能增加国债买卖,但将循序渐进、谨慎进行。他分析,目前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稳定,货币政策工具丰富,我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和货币超发。即使央行参与国债交易,也将遵循独立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确保财政与央行间“防火墙”的存在。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强调,我国央行买卖国债与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存在本质差异,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上述市场权威专家亦指出,央行可能将买卖国债纳入政策工具储备,以丰富流动性管理手段,但总体货币金融条件将保持合理适度。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