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超预期为啥普通人感受不到 实际增速与名义增速缺口引关注

新浪网 2024-04-23 19:10:39
A+ A-

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达到近三个季度以来最佳表现,显著优于市场预期的5%。然而,尽管宏观数据呈现积极态势,普通民众对经济增长的感受却仍显冷淡。

一季度经济超预期为啥普通人感受不到

分析师指出,这种现象源于实际增速与名义增速之间的差距,其背后反映出价格疲软与工业库存过高等问题。一季度经济在政策刺激下持续恢复,但名义GDP仅增长4.2%,导致GDP平减指数为-1.1%,连续四个季度为负值。负平减指数意味着物价下跌,低物价导致企业收入增加但利润不增,削弱企业盈利能力,进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力。

红塔证券分析师杨欣表示,名义增长率通过价格和利润率影响企业盈利,进一步波及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名义增速偏低会削弱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实际增长的感知。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同样认为,企业营收、利润以及政府财政收入均与名义GDP紧密关联,实际GDP与名义GDP增速差距意味着企业“增收不增利”,加剧地方财政收入压力。

尽管一季度经济取得“开门红”,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要求政策持续推动经济增长。

物价持续低迷

GDP平减指数作为衡量一般物价水平的宏观指标,一季度为-1.1%,与同期公布的通胀数据相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

钟正生在其研报中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财政赤字率与新增赤字规模的设定,隐含了对名义GDP增速的预期。平安证券计算得出,2024年名义GDP增速目标的“隐含下限”约为5.6%,扣除5%左右的实际GDP增速目标,对应的GDP平减指数目标下限应为0.6%。基于一季度物价数据,实现物价温和回升的目标仍需付出努力。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分析显示,当前价格负增长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中游产业。第一和第二产业价格下滑尤为显著,具体涉及CPI中的PPI传导项(如家用器具、交通工具)、建筑业产品(如煤炭、钢材、水泥)以及供给增长迅速的领域(如锂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

部分工业品供大于求

分析师指出,名义GDP偏低的另一因素是部分工业品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3.6%,较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较上季度下降2.3个百分点,创2020年二季度以来新低。若排除2020年一季度疫情初期特殊情况,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是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当时中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推行“三去一补一降”政策,旨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国际通行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90%区间内为适宜水平;超过90%可能存在产能不足风险;低于79%则可能有产能过剩风险;低于70%则被认定为产能过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研究室主任金贤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产能利用率是短期产需关系的反映,受需求状况、盈利水平等因素影响。他认为,考虑到季节性因素,未来几个季度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回升。

郭磊认同产能利用率存在季节性波动,预计二季度可能出现边际改善,但整体偏低的产能利用率说明需求端增速落后于供给端。

钟正生强调,统计局公布的分行业产能利用率显示,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产能利用明显不足,而这些正是近年来政策支持、投资快速增长的制造业行业。适度的产能冗余有利于兼顾“效率”与“安全”,但也可能延缓产能去化进程,推迟市场出清时间。

数据显示,一季度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1.7%)及化学纤维制造业(85.6%)产能利用率超过80%,而食品制造业(69.1%)、汽车制造业(64.9%)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2%)产能利用率均未达70%。

结构性矛盾突出

尽管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超出市场预期,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这也是市场和公众“体感”偏冷的原因。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从恢复程度看,中国消费恢复慢于生产,中小微企业恢复慢于大企业,经济恢复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此外,一季度总体就业形势稳定,但青年群体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2%,较2月上升0.8个百分点。

杨欣表示,一季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拉动,但经济恢复的不均衡性尤为明显,需求侧数据偏弱,通胀水平偏低,这构成了总量数据与结构数据间“温差”的主要原因。她认为,总量与结构的分化要求宏观政策持续加力,重点是扩大需求,推动通胀回升。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指出,过去一年出台的多项政策,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显示出高层已意识到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当前关键在于加速政策落地,如解决拖欠民企账款等经营主体关切的问题,提振民企信心。长远来看,弥合“温差”需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激发信心与活力。

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后,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部门纷纷传达稳增长的积极信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吸引和利用外资等政策落地见效,同时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落地。发改委还将强化预期引导,提振市场信心,全力以赴巩固和提升经济回升势头,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指出,前期推出的各项货币政策正在逐步产生效果,国民经济持续回暖,开局良好。他特别强调,未来货币政策仍有操作空间,央行将密切关注政策效果、经济恢复及目标实现情况,适时运用储备政策。

责任编辑:张蕾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