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巨星陨落

光明网 2024-04-17 10:25:25
A+ A-

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大学医学院原副院长沈华浩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16日中午12时在浙大二院逝世,享年61周岁。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巨星陨落

沈华浩教授遗体送别仪式定于4月21日(周日)上午8时在杭州殡仪馆追远厅举行。4月17日至4月20日期间,每日8:00-17:00在杭州殡仪馆1号楼揽月厅设追忆灵堂。敬献花圈、吊唁的单位和个人,请于4月19日中午12时之前联系相关工作人员:

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巨星陨落

- 浙大医学院:马老师 13575450964 - 浙大二院工会:杨老师 13757119659 - 浙大二院PCCM科:陈志华 18757124923,夏丽霞 13989848015

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巨星陨落

沈华浩教授遗体送别活动发车时间、地点如下:

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巨星陨落

- 4月21日上午7:30,浙大紫金港校区医学院门口 - 4月21日上午7:00,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西门

沈华浩教授生平

沈华浩,男,1963年1月出生,祖籍广东梅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沈华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学术带头人之一,毕生专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肺部肿瘤等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沈华浩教授曾长期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与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在学术团体任职方面,他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哮喘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哮喘和变态反应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以及国际期刊Therapeutic Advance in Respiratory Diseases副主编。此外,他还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呼吸系统疾病》等书籍11本,副主编14本。在科研项目方面,沈华浩教授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重大计划项目、973、863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

沈华浩教授在Nature、NEJM、Lancet、Nat Chem Biol等期刊发表论著228篇,累计影响因子(IF)达2908,被Nature、Science、Cell、NEJM、Lancet等国际知名期刊引用8816次。其发表的中文论文231篇,被引用6022次。沈华浩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并荣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中国呼吸医师奖”,以及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青年明心志:呼吸,一生所向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沈华浩,1978年高考选择了医学专业,自此踏上医学道路。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黄定九先生。1988年,沈华浩进入浙大二院呼吸内科工作,并在此期间完成博士学业。

1993年,沈华浩获得美国国外医学教育委员会(ECFMG)全额资助,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接受临床和科研培训。随后,他又前往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和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学业,并在美国全职工作。在这些世界顶级科研学术机构,沈华浩潜心研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首次揭示了嗜酸粒细胞与哮喘之间的因果关系,破解了困扰国际医学界长达140年的难题,开始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

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20年磨一剑:从“中国发现”到“中国标准”

沈华浩教授曾遇到一名来自丽水的14岁“怪病”男孩。该男孩因胸闷症状严重,日夜需家人揉搓胸部,虽辗转求医却未见好转。沈华浩教授详细了解病史后,注意到男孩“打篮球后发病”的细节,遂将其接至肺功能室,在严密监护下进行了肺功能和气道激发试验。结果显示,男孩气道反应性重度增高,沈华浩教授据此诊断其患有支气管哮喘,并制定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男孩成功摆脱病魔,迅速康复。

尽管成功治愈该男孩,但沈华浩教授对这一罕见病例仍充满疑惑。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当时的教科书与专业论著均未提及此类特殊哮喘类型。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来众多类似症状患者求助。沈华浩教授带领团队历经数年,筛选上千例门诊病人,追踪治疗反应,严谨分析、研究,最终形成题为《一种新的哮喘亚型:胸闷为唯一症状的不典型哮喘》的研究成果,于2013年发表于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免疫年鉴》(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命名并报道的新型哮喘类型,继咳嗽变异性哮喘、隐匿性哮喘之后,对哮喘表型分型的第三次突破性发现。美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将其称为“Shen’s Syndrome”(沈氏综合征)。这一发现被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前任主席艾瑞克•贝特曼(Eric Bateman)高度评价,认为其对哮喘研究领域具有重要贡献。胸闷变异性哮喘被写入《内科学》《实用内科学》《呼吸病学》等19本国家规划教材及医学权威工具书,被《哮喘防治指南》《肺功能检查指南》等十部指南或专家共识收录,成为国际医学界公认的“中国标准”,在中国呼吸领域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2016年,沈华浩教授作为通讯作者的《中国支气管哮喘诊断和治疗指南》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出版。该版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框架完善、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受到业界广泛赞誉,有力推动了中国哮喘事业的发展。2023年,沈华浩教授先后牵头制订《轻度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及《胸闷变异性哮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对中国轻度哮喘及不典型哮喘的规范化诊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颗赤忱心:“临床-科研”两条腿走路

沈华浩教授坚信临床医生应成为最好的研究者,倡导具备科研思维、保持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将日常工作中每一个现象、每一名患者视为具有研究价值的对象。在他看来,只看病不做研究、只做研究不看病,都无法造就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家。

医学研究者是沈华浩教授的另一重要身份。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他便开展气道激发试验研究,成为国内最早涉足该领域的研究者之一。当时医院缺乏研究场地和招募志愿者的途径,沈华浩教授毅然决定亲身参与实验。他忍受剧烈咳嗽、胸痛,面部涨红,通过亲身体验积累了宝贵数据和感性认识,为气道激发试验的规范化流程提供了直接指导。

“发现”“研究”“有意思”是沈华浩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他深信医生应“临床-科研”双轨并行。2002年,他开始筹建呼吸实验室,从零起步,逐步建立起实验室雏形。经过多次搬迁和扩展,实验室从最初的微生物实验室,迁至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的PI室,再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拥有超2000平方米的独立研究中心,并于2003年牵头成立呼吸疾病研究所,担任所长。

沈华浩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肺癌以及呼吸危重症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不仅创立了哮喘嗜酸粒细胞气道炎症发病机制新理论,为国际哮喘靶向药物研发奠定基础,显著提升我国哮喘基础研究创新能力,还创新哮喘诊治新技术,为哮喘治疗提供新策略,显著提高我国哮喘转化应用创新能力。著名呼吸病学学家沈华浩教授逝世。

在沈华浩教授的带领下,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先后成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与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

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