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延迟退休如何进行:渐进式改革 小幅延迟

人民日报 2021-03-31 08:34:42
A+ A-

原标题:为什么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进行?专家解读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为什么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如何理解这些原则?记者采访了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

延迟退休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金维刚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是基于4个方面的考虑,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其中与退休年龄直接相关的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

与之相对照的是,我国职工法定退休年龄1951年确定后,70年没有调整。

因此,有必要根据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两者能够科学匹配。

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龄不作调整,意味着工作的人越来越少,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7年,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

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工作年限缩短导致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降低,特别是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高学历人员集中的单位和行业,情况更为突出。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在300万人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

如果延迟退休政策适时适度推进,开发利用好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状况。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即将从轻度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这一历史性转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多方面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更高层面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做到及早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节奏总体平缓,个人有自主选择空间

纲要提出要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原则,如何理解?

金维刚分析,小步调整,简单理解就是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对个人工作、生活的影响不会太大。

对于年轻一些的劳动者,延长的幅度虽然大一些,但距离退休的时间较长,是10年、20年后的事情,那时候的社会环境、生活水平和人们的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都会发生很多变化,个人也有比较多的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弹性实施,也就是说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这也是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客观地讲,不论是从不同职业群体、不同岗位的就业稳定性和工作强度看,还是从个人身体状况、家庭需求和价值追求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诉求各不相同。

延迟退休改革,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多元化需求。在统一实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增加弹性因素,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充分体现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不同群体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协同推进

纲要提出要坚持分类推进、统筹兼顾原则,如何理解?

金维刚认为,分类推进,意味着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而是要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政策有所不同。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逐步到位。对于现有不同职业、地区、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异,改革后也会保持政策延续性,确保政策调整前后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统筹兼顾,即延迟退休不能“单兵突进”。退休年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因此,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非常多,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一方面,过去一些与退休年龄相关的政策,要随着延迟退休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延迟退休改革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问题和挑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及时跟进。

例如,如何通过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措施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如何更大力度地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帮助其再就业等。

王忠民:让延迟退休在不同人群之间有一定幅度的自主选择空间

3月29日消息,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北京峰会在京召开,本届峰会主题为“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发表视频演讲。

王忠民表示,让延迟退休在不同人群之间有一个幅度的自主选择空间,我们知道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很久,为什么迟迟不能形成社会统一的共识呢?是因为不同阶层,不同岗位,不同职级,不同社会下的就业者延迟了以后,得到的延迟的缴费逻辑、延迟的领取逻辑和延迟的延税逻辑是大不一致的。

而全社会过去我们在这个当中没有满足的微观主体在延迟之后利益增长的时候,大家就不选择,不支持延迟退休这个政策。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第三支柱的算法逻辑和政策场景。

相信最近大家对一个第三支柱的政策场景讨论的比较多,那就是延迟退休已经成为一个紧迫而且当下就要实施的第三支柱逻辑。

那么如果要延迟退休,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延迟年龄的问题。

但是背后存在着无论是一支柱、二支柱、三支柱缴费的长度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节点的算法问题。

我们在这当中每延迟一年或者延迟几年缴费,同时也是延迟领取费用的一种时间计算。

还是可以在这当中把缴费和领取分开来算或者缴费不延迟,而只延迟工作时间或者领取时间?这之间有一些时间差。

如何来考虑这个政策的场景选择?我们的建议逻辑是在这当中税收的让渡,看起来是给个人账户当中的第三支柱让了一些税收,但是最后得到的宏观整体社会养老的基金数量和养老基金总规模的资源总配置会带来大的提高。

这样的话个体收益和总资源配置的福利增加,满足了微观和宏观的正向的算法逻辑。

比如我们可以建议延迟退休之后个人账户当中缴费可以自由选择缴还是不缴,特别是选择不缴的时候,如果我们可以让它在领取的时候依然把这不缴的延迟的时间的延税逻辑给他的账户当中继续体现,只要延迟退休,即使不缴费,也让原来缴费和投资部分都可以实施延税的逻辑。

在第三支柱缴费算法当中,通过延迟退出基金运营获得了投资收益回报的增加,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有缴,但是由于原来存量大规模投资在投资阶段得到社会资本总效率最成本,一定会使效率福利大大增长,再到领取的时候,还按照延迟时间去领取,这样就会产生这个时间差的选择。

所以我们对延迟退休这个当中会采取这样的政策建议:

第一让延迟退休在不同人群之间有一个幅度的自主选择空间,我们知道提出延迟退休的政策很久,为什么迟迟不能形成社会统一的共识呢?是因为不同阶层,不同岗位,不同职级,不同社会下的就业者延迟了以后,得到的延迟的缴费逻辑、延迟的领取逻辑和延迟的延税逻辑是大不一致的。

而全社会过去我们在这个当中没有满足的微观主体在延迟之后利益增长的时候,大家就不选择,不支持延迟退休这个政策。

我们看到普遍的社会形象,如果缴费是十几年满足最低的缴费年限,之后大家都倾向于选择满足了最低缴费年限以后再不缴了,而达到退休的时候领取的那个。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在设计的时候,把最低缴费年限此后再缴费的比例不能满足到微观主体在这儿当中积累更多的第三支柱的缴费量特别第一支柱的缴费量不能多得,或者多缴多得不成比例的时候,就会刺激微观主体少缴,而只领取相应比例下的退休养老金。

这样两者之间的算法逻辑显然没有让微观主体尽可能受益,让微观主体受益逻辑的背后是社会总投资的机会成本大幅降低,社会资本的总福利会增长这个逻辑而没有损害到宏观当中任何的总福利和总资源的规模效应之后,我们在设置的时候,往往忽视掉了对微观主体的利益。

这是我们今天建议的第一个场景,这个算法可以推进到另外两个第三支柱的场景。

第三支柱第一场景我要在可支配收入当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账户放到第三支柱的个人账户当中。

你让去最后看起来是给微观主体利益,但是实际上未来宏观收益的大幅度增长。

在这个场景当中,我们必须强调实际的个人,因为减除个人所得税而得来的好处。

过去我们在这当中不清楚,才形成了没办法推出有效这一部分减出税收,把它全部放到费的逻辑当中去收取了,而去集中管理。

我们再看另一个场景,如果这个账户当中免除了个人所得税,作为投资环节运行的时候。

在投资环节当中,让所有的金融场所对选择金融实业各方面投资的社会机会成本由它去选择,关键是对它当期投资回报实行终身的延税逻辑,在40年,50年这样一个状态,如果都延税的话,投资的收益每一个年度收益越高,带来的投资就会越充分,人们就可以在这儿当中做长久期的投资带来更稳定的回报。

所以从这个阶段,我们就知道对所有的金融场所都应该交给第三支柱投资自主选择,才催生了金融投资资产管理的有效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我们一定要把延税逻辑基于账户管理当中,有效去推进和实施才真正的看到了我们让出去的延税当年的投资。

但是最后这笔资产长期投资收益,长期资产管理效应,会带来退休领取的时候,它的总收益的增长和总税收的增长获取税收的收入提高。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场景放在第三支柱账户管理的其他环节,如果第三支柱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免税和期后延税的、在延长退休之后还有弹性选择,弹性领取时间和弹性缴费时间两个选择性的时候,我们都存在一个有效的给微观主体从税,从收益,从管理费,从各方面让给微观主体,满足它的利益的成长,既满足它在投资收益当中,又满足它在特殊账户当中,还满足它在弹性选择当中。

而我们今天说的三个场景,主要逻辑是宏观主体因此放弃的点上的收益,一定会在事后规模资金效应的增加,资金管理,资本效能的发挥和在时间长久期的选择过程之中,使得社会总的资本机会成本降低,收益率提高和社会总资源有效配置带来宏观主体税收效应增长,资产效益会增加,从而最后引起就业,引起产业的发展,引起产业轮动过程中升级换代过程中持续成长,除了税收效应,就业效应以外,其他的资源配置效应会大大成长。

甚至会在社会剧变的时期,越是更多的第三支柱采取这样一个给微观主体让度利益的时候,它才赶上了时代进步的高潮、时代进步金融的高潮、产业的高潮、产品的高潮,这个时候它带来的成长性资源迭代发展,创新更为有机匹配的时候,宏观的效应更加强大,宏观的逻辑更加彰显,宏观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我们如果把这一条放在今天的第三支柱成长发展中,我们就说政策的起始点,一定是给微观主体更多份额、更多利益、更多让税、更多延税、更多的自主选择,更多的多缴,必然通过长周期的资产管理能够多个让它实现。

我们今天论证的是,这些东西推行的越早,宏观未来的效应,宏观的长期效应,直接从资产的增值和发展过程中有好处,还会从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全社会的资源的创新动态迭代成长,获得更多的宏观效应,我们把这个逻辑和这个政策建议称之为第三支柱的算法逻辑和政策建议。

好,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