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好”这件事,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业内说《戏剧新生活》

新京报 2021-01-27 21:46:06
A+ A-

“戏剧好”这件事,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业内说《戏剧新生活》

《戏剧新生活》。本文图片均来自节目微博

《戏剧新生活》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将戏剧人的日常生活、创作状态、排练过程等,全方面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让小众的“戏剧”在综艺节目里,用“一边搞生活,一边搞生产”的全新形式,真实揭露戏剧人的生存现状和压力。节目仅播出两期便备受关注,也让很多没有看过戏剧的人,看到了戏剧工作者舞台之下不为人知的另有一面。

但在收获部分好评的同时,也因为“卖票方式”、“过分强调花了多少心血”、“作品呈现能否叫戏剧作品”等话题在业内引起了大范围讨论,新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戏剧从业者及话剧资深观众、普通观众等就该节目中的争议一一进行探讨,他们大部分人呈现的观点是,“支持有这样的一档节目让陌生人看到戏剧和戏剧人的魅力,但由于节目形式设置,普通观众看完后是否就能完全接受戏剧甚至未来走进剧场去切身感受演出,这中间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1.怎么看热搜“戏剧抵不上一顿饭钱”?

现实中不这么卖票,节目游戏规则而已

最新一期《戏剧新生活》节目在播出后以“戏剧抵不上一顿饭钱”话题登上热搜。节目中,因不希望其他兄弟们对着空台表演,最近加入节目的演员吴昊宸全程马力全开,在路边疯狂卖票,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价格问题频频碰壁,遭到路人拒绝,当原价100元一张的戏票最后被卖到10元时,吴昊宸拒绝并直言“没法10块钱让我的兄弟们演戏”。

“戏剧好”这件事,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业内说《戏剧新生活》

节目截图。

有的观众认为,吴昊宸此举真诚真实,对艺术执着且敬畏,非常圈粉。另一面,也有观众对于他对景区内戏剧受众的判断,以及卖票的方式与部分说辞产生了质疑,更多的观众发出疑问,“一部戏剧作品甚至都不如一顿饭钱?”

戏剧自媒体剧场摩天轮主编杨小乱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件卖票事件之所以发生争议,主要在于大家对演出票价值的理解有很大差异,当一场演出要售票时,门票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商品,商品值多少钱则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价值,“在封闭的景区内卖演出票,且当天才开始售卖,对于任何一个演出团体或个人来说肯定是很难的。绝大部分游客对这个演出并不了解,对演员主创也不了解,也没有看演出的习惯,突然跑出来一个人来卖票,肯定会防备。尤其一百块钱对普通游客而言,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自然有所防备。”

杨小乱强调,其实这只是这场真人秀给演员们设置出来的一个极端环境,让演员去进行挑战,所以不必特别当真。“现实生活中从业者卖票也很难,尤其是经历了疫情,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与综艺不同的是,现实中大部分戏剧演出卖票依然是去找观众来卖票,而不是面向游客,这里有本质区别。”

“戏剧好”这件事,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业内说《戏剧新生活》

节目中的话题设置。

与杨小乱的角度略有不同,《好戏》主编、剧评人魏嘉毅认为,目前他看到的争议点都来自于业内。“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这个节目并没有展现真实的戏剧行业,不能代表戏剧行业”。魏嘉毅觉得但凡有这样思路的同行,要么是抱着偏见没看节目,要么是只看了片段就草率地下结论,要么就是出于各种原因没看明白节目的设计。“整个节目是一个有明确规则的游戏,每个人在节目里其实并不是自己,而是‘归零’回到一个青年戏剧人的起点来走一遍戏剧生涯。真人秀总是有脚本的,而这个节目的‘脚本’其实是一种游戏规则,看点就是各个戏剧人在这个游戏规则下能够怎样发展,以及做出什么样的作品。”

如果单从“售票”方式回看整个过程,魏嘉毅坦言,“售票人”这种方式或许稍显鲁莽,但是也完全能理解几位戏剧人当时的心情。“戏剧人更多的是做台前工作,而卖票这事儿肯定是我们这些幕后工作者更为熟悉,他们方法不成熟也正常。但这跟我上述的观点是一致的,整个节目有个明确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看到青年戏剧人的普遍状况,并不是说现实生活中都是这么去卖票的。”

如果仅站在观众的角度去看待最新这期的“票价”争议,资深戏剧观众谭雅则认为,无论任何商品,销售的本质是了解商品,找到需要它的用户,再以买卖双方都认可的价格和方式交易。售票者要想明白,并不是所有普通观众对戏剧都感兴趣或了解,实际上不同的戏剧作品也要细分观众,其实侧重并不同,因此也说明这一次的售票者可能并没有思考清楚自己的戏剧观众是谁,“销售策略在整个过程中有两种:一个是固定价格,观众接受即成交;另一种是观众有定价权,可随意给。此次争议则是后一种,售票者既然给了观众定价权就接受观众的出价,售票者再反悔或者言语冒犯说出‘那就是钱的问题’就有些不妥,这种不妥就是交易方式的不妥了。售票者只站在自己角度考虑‘我要多卖票,不能让观众席空着演出’,并没有思考对方想要什么,可以接受什么,这样自然会认知上的偏差。”

杨小乱最后补充道,这种“售票”放到这样的情境下,本身就进入了“hard”模式。有点像去非洲卖羽绒衣一般,综艺里的演员必然要绞尽脑汁去卖票,有时候被这个奇怪的压力搞得有情绪了抱怨几句也无所谓。“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竟然在综艺最后卖掉了好几千块钱,这其实已经很厉害了,当天在景区内沿街叫卖那么多钱的票,换做其他人肯定做不到的。”

2.能用“花了多少心血”衡量戏剧的价值吗?

心血是心血的价值,艺术是艺术的价值

“戏剧好”这件事,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业内说《戏剧新生活》

节目中呈现的《鸡兔同笼》作品是乌镇戏剧节青赛冠军作品,引发观众好评。

节目中,欲拉四位游客看演出的吴昊宸,本心为游客在100元的基础上“打一折(折扣)”,最终被游客理解为“一折”,即票价低至10元。即将扫码付款时,吴昊宸表示“我们几个天天没日没夜的排,自己一万块钱租剧场,您觉得十块钱看一场戏,合适吗?”由此也让很多观众将“戏剧是否可以用“花了多少心血”去衡量它的价值?进行讨论。

对此杨小乱觉得,任何艺术都是一样的,“花了多少心血”可以成为衡量作品的标准之一,但并非绝对。这就好像人们可能会去评论某些偶像演技不行,但是喜欢那些偶像的人会说“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奇妙的事物,努力虽然挺重要的,更重要的可能会是才华和天赋。

“心血是心血的价值,艺术是艺术的价值,艺术的价值当然不和心血成正比。”魏嘉毅认为,如果把戏剧作品当作一个产品来说,当然还是要为艺术的价值买单。不过很多时候,“心血”这件事情也有它的价值,就看观众如何衡量了。

那是否应该在售票时,向不熟悉戏剧的非戏剧观众讲述或者强调主创的不易呢?杨小乱觉得,“可以去讲述,但不是必要的”。在文化艺术推广时,相互尊重很重要,杨小乱不认同使用强硬的方式来改变一个人的观点,也不追求必须要“说服”某个人或者所有人。“戏剧作为一个表演艺术门类,需要有更多平台让大家看到,以及让有兴趣的受众可以找到合适的渠道接近它,但是没必要求所有人都来认同戏剧的好。”

“只靠口述和文字描述,效率是非常低的,最好的形式就是有一个所见即所得的产品。”所以魏嘉毅觉得这是《戏剧新生活》做得很好的一点,它没有像大部分表演综艺一样,改点热播剧来做剧本,而是真的把人们都熟悉的环节搬上荧屏。

“戏剧好”这件事,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业内说《戏剧新生活》

节目中另一部作品《出山》同样来自于乌镇戏剧节。

面对同样问题,观众谭雅则觉得,她并不排斥这种衡量方式。“心血值多少钱,或许所有主创已经估了值,体现在戏剧创排、演出过程中的大小开支中,并最终以票价的形式找到观众并为此买单。但与这个价值认同不匹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比如观众认为票价高不买账,或像是第一集中探讨的戏剧能不能赚钱,这里的‘赚钱’指赚多少钱?其实大家心中标准都不一样。”至于是否认同节目里的戏剧人不停地为观众讲述戏剧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此来说服他来卖票这一行为,谭雅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戏剧艺术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而如果场合氛围时间以及双方意愿都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推广的”。

3.戏剧接受起来有门槛吗?

有天然限制,但任何戏都有自己的群体

《戏剧新生活》播出后,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周黎明曾第一时间在微博发表了自己对于此热点话题的看法,指出“戏剧的票价肯定要比电影票更贵,一是舞台演出的边际成本远高于电影放映,二是戏剧在演艺的鄙视链上处于高端,对观众也有更高的门槛。”那戏剧对观众而言,是否需要或存在门槛呢?

杨小乱觉得可以有门槛,但不是必要的。“我认同有门槛的戏剧作品存在,但是也认同那些没有门槛的戏剧作品。就如同有的人喜欢喝速溶咖啡,有的人钟情精品咖啡,作为受众,有更多的选择肯定是更好的。”

同样的问题,魏嘉毅则认为,并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戏剧客观上就存在着门槛。它的两个特性“现场性”和“文学性”,都对观众有一定要求。同时因为它的商业模式受限制,观众体验戏剧就会有时间、地点、价格上的很多门槛,这就是它先天的限制所在。“因为有门槛,所以这么多年推广戏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要放弃向大众推广戏剧。大众的教育水准、经济基础以及传播技术都是不断在前进的,总要尝试新的办法来降低门槛。”

“戏剧好”这件事,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业内说《戏剧新生活》

节目中,年轻戏剧人在街头推广戏剧。

“普遍意义上讲,戏剧相对不一定有门槛,但确实有一些戏剧作品会挑选观众。”作为观众谭雅则认为,任何戏都有自己的观众群体,要看主创是否能够对自己作品认知明确并找到这些观众。“相比之下,戏剧艺术是小众的艺术门类,它的观众体量也相对小众。如果能承认这点,也许售票者以及从业者便不会一直那么拧巴。”

4.戏剧适不适合综艺?

适合,但需要合适的呈现形态

《戏剧新生活》是国内首档“无名”戏剧人生活生产真人秀节目,从第一期,黄磊提问戏剧人“做戏剧到底能不能挣钱”,到第二期因在售票难所引发的“戏剧不值一碗饭吗”等话题引发各种争议之下,也引发了另一个论题,“戏剧究竟适合不适合以综艺的形式出现”。

在杨小乱看来,戏剧当然适合综艺,不同的文化、娱乐形式相互融合,才会创造出一些新鲜的事物。比如这次《戏剧新生活》以真人秀的方式来呈现戏剧,人们就能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看见年轻戏剧人舞台背后的生活与样子,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创作作品的。杨小乱总结说,“这样的综艺肯定会让人更了解戏剧,认识新的戏剧人,如果没进过剧场的人有好奇心走进剧场了,就挺好的。”

如果单从“适不适合”的角度来说,魏嘉毅则觉得,戏剧肯定不如音乐舞蹈或是脱口秀这样适合音视频碎片化传播,音乐、舞蹈、脱口秀都适合以一个五分钟之内的段落来单独传播,但戏剧很难做到。“其实有戏剧元素的综艺已经非常多了,《欢乐喜剧人》也好,《我就是演员》也好,其实都是在舞台上呈现戏剧,但是他们只是借了戏剧表演的壳,意图并不是传播戏剧文化。”最后魏嘉毅还补充道,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适合综艺”的,戏剧必须通过视频化的大众媒介被更多人看到,综艺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做综艺,能够在保证“戏剧”不走样的前提下,被更多人看到。

观众谭雅认为,作为戏剧观众并不排斥戏剧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因为这样可以尝试以大众手段让更多人看见,看见戏剧、戏剧人。只是目前来看,节目环节设置都不太喜欢,让她看不到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或许是节目组还没找到合适的呈现形态,今后可以拭目以待。

“戏剧好”这件事,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认同|业内说《戏剧新生活》

节目阵容海报。

【观众说】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新京报记者也对二十位看过《戏剧新生活》,但没有看过戏剧,或曾经看过但平时很少进剧场看戏的观众,就“你喜欢看戏剧新生活这样的综艺吗?会因为综艺而尝试走进剧场吗?”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大多数选择“喜欢”的观众中,他们一致认为,在《戏剧新生活》这部综艺中,最直接的感动来自于戏剧人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与专业度,这是在看其他综艺节目中不曾感受到的,现在已开始关注相关戏剧演出信息,希望尽快到剧场去感受戏剧的魅力。但其中比较理性的观众则认为,通过《戏剧新生活》一档综艺节目,让他们无意间走进了一个陌生的行业以及认识一群非常单纯可爱的戏剧人,但仅此而已,自己对戏剧本身并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至于看完后是否就能完全接受戏剧,未来走进剧场去切身感受话剧,或许这中间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认为“不喜欢”的观众则认为,不懂话剧的人永远无法理解那些面对好作品“一刷二刷三刷”的感受和心情,即使通过节目能带来新观众,也是暂时的节目热度造成,但这样的观众不会是话剧市场真正的受众群众,因此更不会长久。

新京报记者刘臻

编辑田偲妮校对李立军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