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站城融合,未来北京交通将有哪些新变化?

新京报 2021-01-26 13:26:36
A+ A-

(记者裴剑飞)“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示范区”、“轨道交通微中心”……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北京交通发展提出了多项规划,也包含很多新变化。昨日,记者专访了市人大代表、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他认为,智慧交通的外在是科技支撑,核心则是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出行感受。同时,要把轨道交通当作“移动城市”一样规划,融入更多城市服务功能。

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站城融合,未来北京交通将有哪些新变化?

北京市人大代表、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接受专访。新京报记者吴江摄

智慧交通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发展智慧交通,同时,还要推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多网融合发展,这实际上是在强调打破原有多种交通方式间的边界,突出大交通的概念。”对于“智慧交通”的新提法,北京市人大代表、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认为,原先公交、出租车、地铁、铁路、民航这些体系都是相对独立的,购票、安检也都是各成体系,而“智慧交通”则强调打通了专业或是交通方式的界限,实现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民生领域智能化服务水平。

“发展智慧交通首先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从具体任务来看,初期的目标可以是逐步实现乘坐地铁换乘火车、飞机只需要购买一次票,取消各种交通场站间的二次安检,促进交通场站与城市功能更加有机融合,给市民带来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郜春海认为,智慧交通的外在是科技支撑,核心则是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出行感受。

“交通是为城市服务的,而城市是由广大市民组成的。因此,围绕交通的一切建设都不能离开人的因素,要把人出行的习惯、舒适放在首位,大到整体线网的规划理念,小到某个具体地铁站出入口设置是否符合需求,都要仔细考量。”郜春海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多网融合发展”也是“智慧交通”的应有之义,让市民的出行更便捷。

未来北京地铁运行间隔有望缩至60秒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北京将开通7条轨道交通新线,新增里程54公里,总里程达到781公里,并实现1号线和八通线贯通运行。郜春海说,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这一阶段将要规划的线路是应用新技术的重点,绝大多数地铁线路将采用“无人驾驶”技术。

郜春海说,市民对轨道交通的诉求,主要就是集中在速度与密度两个方面。首先是希望越来越快,地铁正常的时速也就是80公里到120公里,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甚至是城市群的发展。一些地铁线路的速度有了明显提升,其中大兴机场线已经跑到160公里的时速,最新规划的雄安到大兴机场轨道交通新线列车更是要跑到200公里的时速,接近了准高速铁路的水平。

“另外就是密度,在疫情期间,北京多条地铁线路采取了超常超强的运营措施,通过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来增加运能,降低车厢满载率。”郜春海说,近年来,市民对地铁的期待值可以说是越来越高,希望能在站台上稍微喘口气车就来了,不需要等候很长的时间,但这种“公交化”的运营方式需要解决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

郜春海说,我们现在做的信号系统、控制系统可以将地铁列车的最短运行间隔缩短至90秒。“能否再提速?缩短到80秒甚至60秒的运行间隔是否可能?”郜春海透露,未来,北京地铁11号线将通过“虚拟连挂”的技术进一步缩短列车运行间隔,高峰期实行6编组列车运行,平峰期实行3编组、4编组列车运行,实现列车连续进站。“交控科技现正在与北京市建立轨道交通行业的示范工程,未来将在北京的某一条线路上示范运用,60秒的最短运行间隔也将成为可能。”郜春海说。

要把轨道交通站点当作“移动城市”一样规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规划建设一批轨道交通微中心,推进站城融合发展”。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北京市确定了首批71个轨道微中心,涉及朝阳、通州、海淀、丰台、石景山等14个区、28条线路。

对此,郜春海表示,建设轨道交通微中心体现了北京市规划层面正在进行的积极改变,而所谓“轨道交通微中心”就是在强调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我们会发现,在一些地铁站周边会出现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甚至有黑车扰序的情况,这虽然是社会治理的问题,但也反映了城市、交通的规划还有缺陷,由于接驳不便利,缺少给共享单车停放区域、出租车候客区域的合理引导而产生了一些乱象。”

郜春海说,以前地铁站的规划都相对单一,要求仅仅具备交通功能,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即可,对于商业、接驳、娱乐等需求考虑的并不够,而北京市要求,“轨道交通微中心”范围内商业、商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要把轨道交通当作一个“移动城市”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因地制宜地融入更多的城市服务功能,“让大家不用走出车站就能实现购物、就餐、会友等需求。”郜春海说。

高级别示范区将直观展现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自动驾驶”作为“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

据了解,“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为核心,约6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建设,到2022年,计划完成“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并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的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

郜春海认为,“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设将起到两个作用,首先来说,示范区将建立起覆盖整个汽车无人驾驶流程的验证实验环境,示范区的建设一方面将给企业验证技术提供空间,也会带动整个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全部的技术可以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内进行测试、验证。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完备的自动驾驶示范区,更可以直观地给全社会展现出一个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也将给未来科学城、雄安新区等其他地区复制、发展“自动驾驶”创造便利。

“机动车无人驾驶、自动驾驶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能够把人从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郜春海认为,未来,不管是公交、出租还是普通的私家车都有机会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自动驾驶。但这离不开技术的迭代,“5G+AICDE”等技术的发展,将使无人驾驶成为可能。

新京报记者裴剑飞摄影记者吴江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