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即将“封账”,9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

新京报 2020-12-29 15:50:35
A+ A-

原标题:“十三五”即将“封账”,那些环境防治目标完成了吗?

(记者李玉坤)12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十三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9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碳排放强度2020年目标提前完成。

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徐必久介绍,与2015年相比,2019年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上升8.9个百分点,达到7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达到3.4%;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下降23.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累计下降22.5%、16.3%、11.5%、11.9%,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18.2%。

2020年以来,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改善势头。1月至11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9%,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5%;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为82.0%,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

具体来说,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显现。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累计装机约9亿千瓦,全国6.2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全国累计完成2804个饮用水水源地10363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约7.7亿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5%。长江流域和渤海入海河流纳入“消劣”行动的国控断面均已消除劣V类。

净土保卫战方面,已经如期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已经完成,生态环境部门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确保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两个90%”目标,禁止洋垃圾入境,2020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

“十四五”有两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

生态环境部从2019年2月就启动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徐必久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遵循。“大家都知道‘十三五’有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其中之一,《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有两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其中之一。”

徐必久表示,接下来,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总的考虑是,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思路,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推动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的突破。

他具体解释,“提气”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建议》明确要求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要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制定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治理,持续改善全国环境空气质量。

“降碳”,就是要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大力推动碳排放达峰行动。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开展低碳试点示范。

继续开展黄河保护立法研究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严峻,水是最大的刚性约束。徐必久表示,黄河流域现在生态脆弱退化、水资源过度开发以及一些重点领域区域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部将加快编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做好与其他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继续开展黄河保护立法研究。

2020年,中央财政环保专项资金为沿黄九省区安排234.3亿元,重点支持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同时安排10亿元生态补偿资金,引导黄河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下一步,生态环境部仍将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地区给予重点支持,推动黄河流域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建立跨省和省内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在黄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方面,生态环境部将加强汾河等支流水污染治理,排查和规范管理入河排污口。同时,制定分区分类保护政策,黄河上游重点是水源涵养,中游重点是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下游重点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生态环境部将指导沿黄九省区,完成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

新京报记者李玉坤

责任编辑:卢书敏 CN06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