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三期:首次修复琉璃 再现西洋楼

新京报 2020-12-24 13:34:56
A+ A-

(记者吴为)12月24日,记者从圆明园管理处获悉,日前“修复1860”第三期文物修复工作已正式启动。本期将首次对西洋楼遗址出土的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再现盛时西洋楼多彩的园林景观,颠覆大众对西洋楼目前灰色石刻的印象。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三期:首次修复琉璃 再现西洋楼

修复师透过灯光查看补配的地方是否均匀。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三期:首次修复琉璃 再现西洋楼

在文物修复工作站的一面墙体上,打印了一张放大的西洋楼黑白照片,工作人员将现存的彩色琉璃构件做成“拼图”,贴在西洋楼曾经的位置上,重现当年“五彩缤纷”的西洋楼原貌。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西洋楼是一组欧式园林建筑,是中西合璧的艺术杰作。其中镶嵌于建筑外部的琉璃可能是西洋楼中最耀眼的中国元素。1873年,圆明园遭劫掠13年后,德国摄影爱好者奥尔默进入圆明园,用镜头记录了这里的影像。待修复的西洋楼琉璃构件图案复杂、缺失范围大、拼接难度大,对修复工作也是一次巨大挑战。此次修复西洋纹饰琉璃构件将有助于推动西洋楼区域相关研究。

“修复1860”三期还将修复康熙青花龙凤纹碗、康熙黄釉缠枝花纹盘、康熙斗彩水仙灵芝杯、清乾隆青花梵文高足碗等24件瓷器。瓷器文物的保护修复要经过分拣、拆解、清洗、粘接、补配、抛磨、作色和上釉。

本期拟修复的24件瓷器均出土于圆明园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大部分都没有分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缺、断裂、污垢,还沾染有胶带石膏等陈旧的修复材料,已经松动泛黄,这些都会对瓷器文物的修复难度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与前两期修复工作相比,本期修复的文物数量较多,难度较大。文物修复汲取前两期的经验,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辨识性和安全耐久性的原则,保持文物原来的形貌、材料和工艺,采用传承的传统工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选用高效、无毒、新型、环保可靠的材料,确保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永久性。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三期:首次修复琉璃 再现西洋楼

修复好的一件康熙年间的瓷器。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圆明园“修复1860”完成了哪些文物修复工作?

近年来,圆明园的流散文物逐渐回归,长眠于地下的文物也逐步被挖掘。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圆明园遗址内出土的瓷器碎片高达10万余片,包括石刻、琉璃、瓷器等,大部分为清代官窑瓷器,涵盖青花、粉彩、釉里红等20多个釉彩种类。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三期:首次修复琉璃 再现西洋楼

修复师在给一件补配好的瓷碗做色。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圆明园“修复1860”文物修复工作邀请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原所长王勉进行全程指导,第一期已完成青花缠枝莲瓷绣墩、康熙团龙纹瓷碗等6件瓷器的修复工作,第二期已完成雍正青花碗、“地天母”佛像等11件文物的修复工作。历时97天,修复共计完成17件珍贵文物。

据圆明园管理处介绍,两期文物修复完成后,圆明园管理处组织开展专家验收会,不管是文物修复采用的工艺方法还是理念,均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同时对修复文物进行3D扫描,并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游客可在圆明园微信公众号上观看。

如今,圆明园流散的文物正在逐渐回归。圆明园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圆明园管理处将尽最大努力将十万件考古出土的碎片整理好,以绣花功夫为文化传承与复兴做最基础的贡献,不断发现展示尘封的岁月痕迹。

新京报记者吴为摄影记者浦峰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