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没有文化素养,表演就成了“沙漠种水稻”丨业内谈

新京报 2020-12-18 16:15:17
A+ A-

一朵鲜花摆在眼前,有人认为惊艳,有人认为世俗。不同时代,每个人对“美”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究竟什么是“美”?实际上,古今中外早有章法可循。而对表演的审美章法,即由成千上万部优秀作品,无数优秀演员的表现积累而来。那成熟的表演应该具备什么元素?年轻人想要成为演员,怎样才能不走弯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演员冯远征,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教授刘中哲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分享专业老师对“好表演”的理解。

冯远征

真想看好的演技,还是看专业话剧演员

北京人艺副院长、演员冯远征,近些年一直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人艺演员队与去年刚开班的“表演学员培训班”的中青年演员的培养上。对于“表演”,他自有一套想法与见解。

演员没有文化素养,表演就成了“沙漠种水稻”丨业内谈

冯远征在《一九四二》中饰演瞎鹿。

成为演员需不需要门槛?在冯远征看来,人们从事任何领域,都有高、中、低之分,表演也一样。培养一个演员,冯远征通常会遇到两种类型:一个是演员的悟性好,还有一个是自身努力,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以前在剧组拍戏时,冯远征遇到过年轻演员,或素人演员表演上遇到瓶颈。他认为,调教新演员最基本的方式,必须让他们把台词背熟;实在是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尤其面对素人时,冯远征可能会跟导演商讨出一些主意,比如清场,给他创造一个好的拍摄环境,让演员慢慢找到角色的感觉。

在冯远征看来,无论是流派还是技术的培养,尤其对于娴熟掌握技术的戏剧演员而言,首先拥有的应该是“声台行表”四样基本功。如果真想看好的表演与演技,那必须还是得看专业的话剧演员。

在当今的影视领域当中,也有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悟性好的演员,获得了成功。冯远征认为,这些人的成功就不能看只看某一部作品,而是要看他十部甚至于究竟能走多远,若是演一两个戏,消失几年,这不叫好演员,只能说他能演一个好作品。

虽身兼北京人艺副院长一职,但依然定期活跃在话剧舞台与影视作品中的冯远征,丝毫不掩饰身为演员,自身所存在的某些局限性,他坚定地认为,每个演员固然都有自己的特性,同时每个演员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不是说作为演员你就是万能,这种说法只不过代表着个别演员的戏路,可能比他人更宽泛些,但也不见得所有的角色他都能演绎。在这个行业里,演员有自身局限性极其正常,而且好的演员应该都会有自知之明。”

目前,市场中有大量表演类综艺,冯远征没有闲暇时间一一了解,但即便如此,冯远征认为这类节目只能看作一场场真人秀。参与其中的演员,能够拥有一个平台去展示自己的才艺,就可以了,但千万不要把这些综艺,引导成是真正传递专业表演技术的节目,如果这些节目能把人培养成好演员的话,那么真正考入各大艺术院校,苦读四年表演便失去了价值。“如同网络需要网红,这是没有办法去回避的事。我们观众也需要好的戏剧。就像北京人艺,绝不允许综艺标准的表演,出现在人艺的舞台上。”

最后,冯远征建议,一个非科班演员想练就纯熟的演技,没有捷径可走。“多拍戏,多实践,还要找专业老师指点,因为非科班演员如果只靠自己的演戏经验,没有科学引导的话,也不一定能够在演艺道路上走得长久。”

刘中哲

表演分三个层级,优秀必须具备良好审美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教授刘中哲,每年都会接触到立志成为演员的年轻学生。他给这些学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告诫他们要培养良好的审美,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表演创作观。当下影视市场存在大量乱象,无论是不背台词、表演没有灵魂,还是狗血剧、雷剧频出,在他看来,归根结底都是表演审美问题的折射与反映。

在刘中哲看来,表演是分层级的。第一层是“像不像”,这一层级重在“直观感相的模写”,属于表演的皮毛。但目前很多演员连这个水平都很难达到。”很多演员都在演自己,而不是在塑造人物。

第二个层面是“活不活”,即人物是否活灵活现,是否达到了规定情境中人物的典型性,这一层级重在“活跃生命的传达”,这属于表演的骨肉。刘中哲谈到电影《黑天鹅》并举例说,饰演女主角的娜塔莉·波特曼为了能在银幕上扮演好芭蕾舞演员,她在影片开拍前半年就开始了芭蕾舞的专项训练。她要把自己的肌肉、形体和状态尽可能地调整到专业芭蕾舞者的水准。

最后一个层面是“是不是”,即人物是否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一层级重在“最高灵境的启示”,这属于表演的灵魂。刘中哲以北京人艺的于是之先生在话剧《骆驼祥子》中塑造的老马为例,谈这一形象成功的奥秘所在。他认为,于是之先生除了让观众看到一个“礼数多,怕麻烦别人,虽然悲苦却对生活充满热烈而深沉期盼”的穷拉车老头,更让观众看到了旧社会穷人们的命运和灵魂,正如作者老舍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所以一个出场才几分钟的“老马”就成了中国表演史上一个可以入诗入画的经典形象,也成了于是之先生本人非常认可的角色。在刘中哲看来,这是表演的最高境界。

演员没有文化素养,表演就成了“沙漠种水稻”丨业内谈

于是之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老马。

刘中哲认为,优秀的表演首先需要演员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养成良好的演员素质。其次需要演员掌握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掌握人物自我表达的基本技术(包括形体的、语言的技术)。再者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审美,拥有正确的艺术观、表演观。另外需要演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刘中哲以演员素质为例,谈到了现在剧组拍摄中屡屡被提及的“数字小姐”这种怪现象。这种通过读数来冒充台词,然后通过后期配音的拍摄方式,完全阻断了演员之间的真实交流,不可能给对手任何鲜活的刺激,对手怎么可能做出合适的反应呢?在表演中常说“真听真看真感受”,但是很多演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谈何“真感受”?“生活中我对你发火,对你口气稍微不好,你能瞬间感觉到,并自然做出真实反应,但很多演员在假定情境中就麻木了”,这说明很多演员基本功不扎实,演员素质亟待提高。

分析专业表演,刘中哲始终充满热情,却难掩失望。近几年,他甚至不太愿意多谈表演。“因为你谈了也没用。当下资本至上,‘审丑’往往占了上风,你谈再多的专业理想和追求,都没有什么意义。”如今很多演员都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敬畏之心,成天想着出名,专业院校的一些学生也不再认真完成作业,不仅很少去街头巷尾真正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甚至连早功都不出了。

另外,演员文化素质不高,也是刘中哲最头疼的事。很多演员对台词的理解基本上就是字面意思,其文字背后的生命张力,很多演员根本读解不出来,所以其表达就只是文字的声音版,而没有意蕴。比如很多演员请他辅导台词时,表达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大部分演员表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完全是陈述语气,因为现代人注释后的词句,结尾处就是加了句号。可是,这句话分明是作者对时间的思索和对青天的追问,无疑应该是问句。再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其中有“一夜鱼龙舞”,很多演员就把眼睛看向水里和空中,说“看到了鱼在水里游,龙在天上飞”,可是这里的“鱼龙”,实际上指的是鱼灯和龙灯,描写的是元宵夜,众人耍灯的场面,表达的是古代人们的狂欢。

“这就像在沙漠种水稻,怎么都难有收获。”刘中哲无奈道。

新京报记者张赫刘臻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