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农民京郊租地种菜 有人已种20余年

新京报 2020-12-15 09:45:49
A+ A-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王颖)京郊成规模的大田基本在远郊,近郊十几亩、几十亩的小地块经常处于休耕状态,这些地块往往吸引着外地农民租种。但是今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租地人少了,租金相应地降了。

作为特大城市的北京,7大蔬菜批发市场,日均供应北京蔬菜1.1万吨。北京本土每天自产2100吨左右,京郊小地块蔬菜是对北京市场的有力补充,并且物流成本极低、更没有仓储成本,菜还新鲜。

记者昨日(12月13日)走访京郊种植户了解到,租地种菜的农民大多来自河南、安徽、四川等地,有人在京租地种菜已有20余年。

大棚里农人正忙

12月13日早晨,太阳升起不久,天气开始变得暖和,北京房山葫芦垡村附近,一片20多亩的地里,搭着数十个塑料大棚,大棚外面,一层草帘遮住了绝大部分塑料,偶尔露出塑料的地方,布满了冰花。

外地农民京郊租地种菜 有人已种20余年

北京房山葫芦垡村附近,搭着数十个塑料大棚,许多外地农民在这里租地种菜。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大棚的一边,几间用木头和塑料布搭成的小房子里,放着洗菜的水池、干活的农具。几位农民正站在地头聊天,等待气温再高一点儿的时候,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外地农民京郊租地种菜 有人已种20余年

外地农民京郊租地种菜 有人已种20余年

大棚的一边,用木头和塑料布搭成的小房子里,放着农具和水池子。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孙师傅在这里有5个棚,只有3个种了菜,还有两个空着,要等来年春天再种。其他几家也都差不多,“冬天长得慢,一冬天可能就收一茬,价格也预测不了,所以种得少一点儿”。

快10点的时候,地里的农民开始忙碌了起来,第一件工作,是把大棚上的草料卷起来,让阳光照进大棚。

外地农民京郊租地种菜 有人已种20余年

种植户把大棚上的草料卷起来,让阳光照进大棚。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草帘从大棚的后墙上铺下来,一直垂到地面,卷起来的时候,先从地面上开始卷,然后用一根长竹竿推到大棚的另一侧,整个阳面的塑料就全露出来了,阳光照进大棚,塑料上的冰花很快就化了,站在外面,就能看见棚里种的蒿子秆、菠菜。

经过冬天近3个月的生长,这些菜已经可以采收了。嫩绿的青菜长满了大棚的每一个地方,几乎看不见地面,只有一个角落里,有几平方米的地方,已经采收过了,留下平整的地面。

冬季种植,和夏天不同,在夏天,这些青菜都是直接种植的,种子在大棚里发芽生根,长成蔬菜。但在冬季,土壤的温度不够,种子难以发芽,即便发芽,幼苗也难以成活,所以要事先育苗,然后移栽到大棚中。

外地农民京郊租地种菜 有人已种20余年

大棚里种植着嫩绿的蒿子秆。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比起白菜、西红柿等种植稀疏的蔬菜,密植的青菜,需要的劳动量更大,这里种菜的人,大多是家庭式生产,夫妻俩或者更多的人,都在这块地里终年忙碌。

今年的租金便宜了

1个小时左右的忙碌后,孙师傅把三个大棚上的草帘都卷起来了,紧接着,他准备开始收菠菜,这几天菠菜价格不错,蒿子秆价格不行,他打算趁着行市好,先把菠菜卖了。

种植这片大棚的农户,都是孙师傅的同乡,他们来自河南某个村庄的老乡,四五家人一起合作,租下了这里,每家有五六个大棚。一位菜农告诉记者,他们老乡们在北京种菜的,有上千人,分散在京郊不同的地方。

外地农民京郊租地种菜 有人已种20余年

大棚里收获的菠菜。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最开始,他们就住在地头的窝棚中,后来京郊整治农田,窝棚太危险,不能住了,他们又在村里租了房子。

“我们都是按间租的房子,偏房一间300元,正房350-400元,水电自理,没有暖气,一年下来也得好几千”,孙师傅告诉记者,村里的民居没有集中供暖,想取暖的话,需要自己装天然气取暖的设备,不算设备的钱,光取暖的钱,一冬天就得三四千,几乎所有的老乡,都没有安装暖气,“白天基本上在地里,也就晚上回去做饭睡觉,所以也没想过要安装”。

孙师傅他们所在的大棚周边,还有许多空地,孙师傅告诉记者,以前有些地还有人租,但今年很多人回家了,没再回来。

租地的人少了,地租也便宜了。孙师傅他们租的是光板地,上面的大棚都是他们自己建的,以前每亩每年2000块,今年降到1500元了。

外地农民京郊租地种菜 有人已种20余年

种植户正在地里忙碌着。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在平谷租地种菜的胡先生也告诉记者,今年当地租地的价格降了100-200元左右,“人少了,租地的人少了,在地里打零工的人也少了”,胡先生在平谷有200多亩的菜地,已经种了10多年,往年大部分时候都种两季露地蔬菜,但2020年工人紧缺,只种了一季,“下半年没种,休耕了”。

来自安徽的侯先生,在大兴租地种菜多年,他告诉记者,周边的地租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没有降,也没有涨,但在他租地的附近,还有一些休耕的地,并没有租出去。“因为还有这些闲着的地,也许明年的租金会降点儿。”

“以后会变得更好”

大棚里种植的,都是生长比较快的青菜,一个大棚,一年可以种5-7茬,最快的夏天,可以20多天一熟,最慢的冬天,则需要3个月以上。

这些蔬菜绝大部分进入了北京的市场,还有一小部分会散入河北,为北京和一部分河北市民,提供新鲜的应季蔬菜。

对于北京的市民来说,清早起来,就可以到市场上买到这些蔬菜,但对孙师傅他们来说,要把菜拉到市场,并不容易。

“有时候会有收菜的车,到地头来收,但价格很低。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自己开车去批发市场卖”,孙师傅说,不过,因为他们的车几乎都是农用车,只能把车拉到六环外的市场。

在西场村,记者见到了一对来自四川的夫妻,他们租了两个大棚,每个1亩左右,主要种鸡毛菜和豌豆苗。他们已经在北京种了20年,生活和孙师傅几乎相同,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棚里劳作,以此养活他们自己,以及在老家生活的老人和孩子。“现在老大已经上大学了,以后会变得更好吧。”他们说。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影王颖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