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确诊女孩一般接触者4725人密切接触者72人,全部落实隔离管控

北京晚报 2020-12-10 09:08:54
A+ A-

12月9日成都疫情发布会透露,12月7日晚,成都市锦江区根据赵某某的活动轨迹,在锦江区嗨蓝调美甲店、老街盘盘麻辣烫、Amusing Club酒吧、Playhouse酒吧等6个场所停留,组织200余名公安干警和属地街道工作人员,紧急实施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工作,两天两夜组织3200多名流调人员和420名采样人员开展流调和采样工作。

视频截图:成都疫情防控发布会

截至12月9日18时,密切接触者72人,次密切接触者49人,一般接触者4725人,全部落实隔离管控,除了4人结果待出外,其他都是阴性。锦江区累计采样35377人,已出结果17883人,环境采样76件,结果均为阴性。

专家:本次为聚集性疫情非社区传播

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常务副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教授表示公众不必过分紧张,“本次新发疫情为聚集性发病,不是社区传播,现有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密接的密接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当然还要对他们做第二、甚至第三次核酸检测,如果结果还是阴性的话,那我相信这波疫情不会持久。”

所谓聚集性病例,是指在一个相对小的单位里出现两个以上的病例。对全国近千例聚集性病例的分析发现,其中83%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另外还有常见的一些场所,包括医疗机构、学校、商场、工厂等。

什么是社区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中,当出现某位确诊患者,调查其行动路径时,完全找不到他和谁接触过,即感染路径不明,只能认为该患者感染的病毒传染源存在于社区,就是社区传播。

原标题:成都确诊女孩密接全部隔离管控:成都锦江目前采样结果全阴

延伸阅读:一场针对成都女孩的“猎巫”,把省委书记都惊动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团结湖参考

(图片来源:pixabay)

一场针对成都女孩的“猎巫” 把省委书记都惊动了

成都确诊女孩遭遇网络暴力的事儿出来后,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流行于四川羌族聚居区的“毒药猫”传说。

这些地方的人们一直相信每个村寨都有“毒药猫”。而它通常都是这个村子里某个媳妇幻化而成的。这些女人可以在晚上灵魂出窍,变成某种动物,然后飞出去害人。所以一旦村寨中发生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人们就会认为这是“毒药猫”干的好事,并且开始确认村子里哪个女人才是“毒药猫”。假如一旦有那么一两件事能和某个女人扯上关系,人们就会认为某某就是“毒药猫”,而她的女儿,以及女儿的女儿也会世世代代背上这个标签。

台湾的历史文化学者王明珂先生对此有过非常细致的调查,他将毒药猫传说与西方社会的猎杀女巫传统做了一番对比后,用了一句话来概括这些文化现象:有毒的女人到处害人。

放在这样一个人类学的场景中来看,成都确诊女孩的遭遇,简直就是这种“共识”的一次现代还魂。这个女孩的奶奶是成都本轮疫情中首位确诊病例,在她奶奶还未被确诊的时候,她和所有女孩一样在成都这样一个烟火气很浓的地方穿梭。当她奶奶最终确诊后,她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不但个人姓名住址、身份证号、行动轨迹被公布于网络,还一下子要给很多人的损失“担责”。有人因为飞成都的机票不得不改签而怪她,有人怕没法好好过年而怪她,甚至还有人打电话、发短信来骂她。她简直就是个到处害人的“毒药猫”。

更严重的是,因为她的行动轨迹显示她当晚出现在多个酒吧,于是就有人给她冠上“转场皇后”、“夜店咖”等标签。而事实上,她之所以大晚上奔波于多个酒吧,是因为她的工作就是负责酒吧气氛和营销,也就是说其实她只是个深夜打工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这次疫情中,一旦出现女性确诊病例带来连锁传播的事件,舆论往往会试图把这些女性往“生活不检点”这个方向上去引导。

说一个20岁的女孩是“转场皇后”这背后的影射意味不言而喻。你们可能还记得,4月份哈尔滨也出现过一次传播小高峰,源头是当时从国外回来的曹女士,在“正义群众”的编排下,这位曹女士成了一个从国外一回来就和楼上男邻居有染的人,并且传染了楼上男邻居以及她自己的妈妈。而事实上,曹女士的楼上邻居同为女性。

性别歧视就像一个魂,它阴魂不散,又能到处附身。

这种对于女性的污名化,其实只是污名化行为的典型之一。舆论在污名化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不断强化这个人的罪恶。比如第一波疫情高峰的时候,福建出了个“晋江毒王”,在网络舆论的描述中这个人简直就是十恶不赦。他故意隐瞒从武汉回来的事实,在自己的奶奶感染而死以后,还到处参加村宴,不停地和别人碰杯喝酒。事后媒体一条一条去调查比对才发现,没有一条能站得住。

在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之时,把那些不幸最早感染的人描述成罪不可恕,并不断地去“塑造”他们、标签化他们,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其实社会心理学早有观察,当人类社会面对某种“侵犯者”而无力还击时,往往会寻找一个弱者,把所有不幸归咎于他,并朝他发泄,以消除自我内心的挫折感。

把成都确诊女孩的个人信息公诸于众,其实和确认“村寨”中的“毒药猫”出于同一心理机制。

对于这种阴魂不散的传统,必须用现代法治精神去祛魅,恶意传播女孩隐私的王某被处罚,就是最好的回答。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成都警方并没有公布王某所转发的女孩信息到底是从哪里流出来的。正义不但要登场,还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登场。只有将个人信息防护的漏洞公之于众,才会引发有价值的关注和补救,人们也才能真正心安。如果调查尚在进行中,我们希望不久之后能看到警方的跟进。

不过,毕竟换了人间。疫情之初,由于还陷在恐慌情绪中,人们很难意识到随意公布感染者行踪等个人隐私已经属于网络暴力。但这次成都确诊女孩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媒体很快就意识到这种行为越界了,官方在紧盯防控的同时,也对患者隐私表示关切。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就明确表示: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坚决制止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的疫情防控氛围。

在“战时状态”下布置防控工作之余,还能关注到网络舆情并予以回应,说明了四川省委对于群众声音的重视,也说明个人信息泄露,的确会给抗疫工作带来干扰。

其实我特别想提的是这位女孩本人,她事后在网上发出的几篇博文三观非常正,既敢于反击网络暴力,也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公民意识。

其实归根结底讲,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我们对疫情防控越来越有信心了,面对病毒人们不再慌张,于是常识和理性再次占领高地。

从这个角度上说,无论是发生在成都的这次疫情,还是发生在网上的小股舆论暴力,都只是浩荡进程中的一次偶发事件。

(文/于永杰)

责任编辑:卢书敏 CN06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