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严查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

新华网 2020-07-15 08:47:51
A+ A-

原标题:教育部:严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弄虚作假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记者胡浩)针对有些高校存在毕业生就业虚假签约等行为,教育部14日晚间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将对相关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

教育部自6月17日启动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四不准”规定,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据了解,2020届高校毕业生可通过“学信网”对本人毕业去向信息进行核实。同时,教育部指导地方和高校开展自查,严格审核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材料,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采取向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核实等多种方式,对存疑信息逐条核实、逐一反馈。

7月15日起,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将向2020届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发送手机短信,提醒毕业生及时通过“学信网”查询本人就业状况。教育部将要求各地对存在问题的所有信息进行逐条核实、逐一查处。

延伸阅读:遏制高校“表格就业”须标本兼治

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遭遇特殊就业季。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为追求就业率“好看”,变相要求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等表格材料,以完成就业率的统计。令人烦恼的是,c本就因求职而背负较大压力,却还得分心配合“表演”。(7月12日半月谈)

显然,任何统计数据都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有丝毫“注水”。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例,一旦数据不实,不仅影响就业形势判断,误导保就业政策决策,还会对高校专业设置、专业规模、资源分配等造成误导。为此,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6月下旬,教育部再次下发通知,严格核查各地上报的就业数据。

从实际情况看,今年部分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或接近真实。比如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截至5月25日,该院本科就业率为35.17%(其中签约率仅14.48%)、研究生就业率为48.53%。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毕业生近400人中,截至6月3日协议就业率23.57%。据媒体的报道,往年不少高校的就业率动辄99%。

即便数据已不好看,但从半月谈记者调查来看,部分高校仍然存在“表格就业”的情况——只是纸上就业,并未真正就业。为了让就业数据好看,有的高校拿报到证和档案作威胁,强迫毕业生证明自己就业;有的打感情牌,搞道德绑架,让毕业生帮母校“撑面子”;有的则软磨硬泡“骚扰”毕业生,迫使其松口……而被迫实施就业造假的基本是高校辅导员。

由此可见,教育部要求严格核查各地上报的就业数据很有必要。此举对高校无疑具有震慑作用,因为一旦发现数据造假,视情况予以通报并从严惩处。作为高校,显然不想因为就业数据造假而“丢面子”、被严惩。但是,也有部分高校会心存侥幸,认为数据造假比较隐蔽,就业证明材料已被“做实”,因此不担心上面来核查。

笔者以为,无论今年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四不准”,还是严格核查高校就业数据,仍然是治标之举。但在治标的同时还更应治本。比如不少人建议,应着力转变高校就业评价机制,改变当前重就业数据、轻就业质量的评价方法。这种呼声已经出现很多次,期待用改革回应这种声音。

再如,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长期以来,就业数据由高校自己统计然后上报,这种单一统计机制给了高校自我美化的机会。虽然教育部门会进行核查,但每年几百万高校毕业生,再加上造假手段较隐蔽,核查难度较大、效果有限。只有多元机制同时统计高校就业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就能发现高校就业数据有没有造假。

在统计方面可借鉴他国的经验。例如,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和评估通常是由政府专职部门、职业界(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三者承担。这种“三元化”统计,由于可以对比数据,就能防止造假。我国不妨对高校就业数据实行多方统计,教育部门或统计部门、委托社会组织及高校同时参与统计。

可能有人认为,多方统计有重复统计、浪费资源的嫌疑。其实,只要有利于就业数据真实准确,多方统计并非多余。对于核查或数据对比发现的高校就业统计造假行为,也应该依据《统计法》严肃追责。因为高校就业数据真实与否,既关乎保就业的国策是否科学,也关乎毕业生的就业权益,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者:冯海宁)

责任编辑:卢书敏 CN06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