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为抗震救灾“四川实践”而致敬

四川在线 2020-05-12 10:13:11
A+ A-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原标题:“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后 四川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再回眸

今天是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12年来,四川直面多震灾的严峻形势,着力提升全省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成功应对处置了2次7级、2次6级和70余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事件,奋力夺取了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伟大胜利,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抗震救灾的“四川实践”。

在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四川省地震局权威发布了12年来四川在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方面取得的成果。

坚持以法治为保障 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治理

2019年11月,阆中市公安部门刑事拘捕了一名所谓的地震预报“达人”,该“达人”曾持续在网络空间上散布地震谣言,造成群众恐慌,严重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这是四川第一起因散布地震谣言而被拘捕的刑事案件。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近年来,四川以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为主线,加快防震减灾工作法治化进程,大力推进全省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为健全完善全省防震减灾地方法制体系,及时修订了《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制定了《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四川省抗御地震灾害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出台了《四川省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市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求》等多项配套省级地方标准,住建、发改、地震等部门还就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具体适用,发布了系列规范性文件,全省防震减灾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从2015年起,四川对市(州)政府实行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和专项考核,各市(州)及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层层落实了防震减灾工作责任。

各级政府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抗震救灾指挥部,健全了工作组织体系,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当地财政预算,切实加大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

2018年,四川制定印发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施方案》,将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纳入其中,从此实现地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三个常态化”:评估常态化,每年对全省重点地区地震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加强建议;演练常态化,每年坚持举行多部门参与、跨区域联动、全要素设置的抗震救灾综合演练;检查常态化,每年对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督导。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此外,省人大还多次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执法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防震减灾法定职责,落实防震减灾要求,推动防震减灾工作。

201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防震减灾法》执法检查组深入成都、攀枝花、凉山等地实地检查,对四川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情况给予充分肯定,作出了四川“防震减灾事业得到充分发展、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较大提升、防震减灾法得到较好贯彻实施”的高度评价。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防震减灾技术水平

2020年,全省将实现秒级地震预警服务全覆盖,这既是《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也是四川防震减灾技术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

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四川组织实施了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继后又开展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极低频、川滇地震预警试验等项目和工程,不断提升全省地震监测能力。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全省建成集测震、形变、重力、电磁、流体、GNSS、地球物理场流动观测、MODIS卫星遥感等观测项目于一体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全省大部分地区测震监控能力达2.0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密集城市达到1.5级,部分地区可达0.5级;对省内及周边3.0级以上地震提供1-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内正式速报。

与此同时,四川组织完成了7个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8条地震活断层填图、12个城市地震小区划,以及1444项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十三五”规划启动之后,四川先后启动了《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四川省活动断层普查》等重点建设项目。

其中,《四川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将建成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与保障5大系统,显著提升全省地震紧急信息服务能力。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四川省活动断层普查》项目估算总投资2.1亿元,将完成全省1:25万活动断层普查、7条重要的活动断层1:5万地质填图、11个城市的1:1万城市活动断层探查,以及全省活动断层基础数据库建设,对于全省抗震设防管理、国土综合利用、城乡建设规划、重大产业布局、地震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四川坚持防震减灾科技与科普工作同步推进,组织出版了《四川省防震减灾知识学习读本》《四川省防震减灾知识“七进”读本》等19本科普读物,大力开发漫画、视频等新型科普产品,建立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坚持举办防震减灾和应急管理培训,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日、知识竞赛等宣传活动,推动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三纳入”: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纲要、纳入国民素质提升计划、纳入党政干部培训内容,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普遍提高。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四川人不怕地震”的网络段子也侧面反映了四川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情况。

坚持以群众为依靠,夯实防震减灾社会基础

防震减灾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工程,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2019年6月18日19时许,长宁6.0级地震发生不到24小时,宜宾长宁县村民赵世同收到四川人保宜宾分公司的赔款8050元,他没有想到自己一年缴纳不到一百元的地震灾害保险,获得如此额度的理赔,暂时解决了他家的灾后过渡安置问题。

此次长宁6.0级地震震中地区的长宁县承保1.36万户,保险金额约3.6亿元;珙县承保9016户,保险金额约2.8亿元。通过地震灾害保险的方式,受灾群众有效化解了地震灾害风险,减轻了地震灾害损失。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自2016年5月以来,四川作为全国首批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下的地震灾害保险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全省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工作已覆盖18个市州,累计承保164.3万户。

四川农村地区广,农村地区房屋抗震性能不高、容易遭到地震破坏,针对这一“短板”,2017年11月,四川在完成133.1万户农村危房改造的基础上,启动了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就是通过“拆、保、改、建”的方式,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269.6万户农村土坯房的分类改造整治工作,改变农村地区房屋“不设防”或“抗震能力不足”的现状,消除农村地区的房屋地震安全隐患。

四川还组织实施了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全省17912所中小学校、108262栋校舍、8092万平方米建筑进行了排查鉴定,并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了相应的加固重建。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全省应急预案覆盖率超过95%,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189个、储备点2151个,组建了20余支省市专业救援队和多支交通、通信、卫生等专业抢险队伍,建立了近6万人的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建成了1200余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每年举行各级各类应急演练上万次。

全省还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农居安全工程示范乡镇、示范村,以示范工程带动其他地区工作开展。四川防震减灾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网络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与地震风险共处,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发展命题。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

12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四川深刻汲取汶川地震启示,坚强面对严峻的多地震灾害现实,不断提升全面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震的考验,也正在一步步地成长进步,交出了令人满意的“四川答卷”,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