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农民拔根成“伪中产”?

观察者网 2019-12-27 15:03:53
A+ A-

原标题:桂华:猛然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农民拔根成“伪中产”?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桂华]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

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城市化是影响二十一世纪的全球重大事件。至少,城市化是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事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放宽放开大城市落户政策。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在继取消中小城市落户政策之后,相关政策取消和降低大城市落户条件,同时在一二线城市坚持积分落户政策,目标是推动农村人口向三四线城市转移。

我国城市化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城乡人口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化以每年平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左右。改革开放后,通过升学考试,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一部分人从农民子弟变为城市新兴市民。另外一个主力群体是农民工。农民进城务工,农村人口作为“劳动力”要素参与城市化。2018年农民工数量达到2.88亿。

 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分布(图/微信公众号“新闻百科”)

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分布(图/微信公众号“新闻百科”)

目前,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重点推进城市常驻人口落户。

取消和降低大城市落户门槛,通过户籍政策和公共服务手段,引导农村人口向三四线城市转移,会改变城乡关系。

保护型城乡关系

现代城乡关系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调节:一种是行政控制,改革开放之前的城乡关系服从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市场手段,用市场配置要素;三是政策调节,用社会政策干预城乡关系。

改革开放之前,城乡关系属于“剥夺型”。全国人民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保护型城乡关系。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在要素配置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农民以“劳动力”形式在城乡之间流动,既破解农村农业“过密化”问题,也为城市二三产业提供优质充裕的劳动力。城市和乡村都得到发展。

于此同时,城乡关系并未全部按照市场方式运行。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农业在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国家对农村采取保护型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资源转移支付,限制资本下乡。在初次分配环节,将农业剩余留在农村。通过二次分配手段,向农村输送资源,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

依靠市场手段与政策调节的保护型城乡关系,让农民既享受市场的好处,又避免农民被市场吞噬。

 春运期间,农民工骑摩托车返乡(图/新华网)

春运期间,农民工骑摩托车返乡(图/新华网)

城市化转型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迈向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发展中国家追求城市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人口进城,资本下乡”问题,大量人口被赶出乡村,集聚城市,产生贫民窟,造成社会震荡。我国建立起保护型城乡关系,城市化风险被乡村消除。

但事情也正在发生变化。当前,城市化发生转型。

之前的城乡关系中,农民进城务工,少部分人进城定居,绝大部分农民工的预期目标是返回乡村。农民工进城务工,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和推动乡村发展。

目前,农民外出务工的目的是进城安居。农村人口从离土离乡,进入到从乡村“拔根”阶段。

进城需要成本。农民没有能力在一二线城市买房,也没有能力在沿海务工地买房,绝大部分农民返回家乡县市购房。一些中西部地区农村40%以上的家庭在外购房,主要购房地是本地县市城市。

从劳动力进城到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定居,中国城市化向更深程度迈进。城市化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责任编辑:苖玉轩 CN07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