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张合影背后的爱情故事,让人泪目

津云 2019-10-31 12:53:39
A+ A-

原标题:这两张合影背后的爱情故事,让人泪目。。。。。。

津云新闻记者郭强

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的屏风前,有两副骨架,一副骨架来自于14年前逝世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秉权,而另一副骨架来自于他的妻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胡素秋。夫妻两人在分离了14年后,又终于再一次地“聚在了一起”。他们终于回到了他们共同的母校,回到他们一生所热爱的讲台。

夫妻两人的骨架被安放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门前

夫妻两人的骨架被安放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门前

婚姻:将军千金爱上寒门孤儿

李秉权是昆明医科大学教授,我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云南省神经外科奠基者,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科学大会奖和解放军一等军功奖,也是云南医学界遗体捐献第一人。

胡素秋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及多种培训教材讲义和讲稿,还培养了众多年轻医师。她的父亲胡瑛曾参加过辛亥革命,任38军军长和云南省代主席。

1939年,为逃抓壮丁,失去双亲的李秉权步行两个多月到昆明投靠同乡、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后考取云大医学院,靠“沦陷区学生贷学金”“云大奖学金”及“腾冲旅昆同乡会奖学金”完成学业。

微薄的贷学金和奖学金扣除学习费用外只够吃稀饭,一个铜钱的烧饼也买不起。6年来顿顿吃稀饭,使李秉权参加工作后看见稀饭就反胃。当时的云南大学学生图书馆晚上10点就关门,教室晚间又不开放。李秉权就天天晚上和同学去青云街蹲茶馆看书学习,买不起茶就买一杯白开水。李秉权这种刻苦精神吸引了胡素秋。

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胡素秋在《九十自述》中如此说:“一家养女百家求。我从刚上初中起,就吸引了络绎不绝上门提亲的人。提亲者中,多是文武官员、商家、巨富家庭的子弟,还有留过洋的硕士生。其中自然不乏外貌英俊、能力出众的优秀人才。可我从小性格反叛,一律看不上眼。对所谓媒妁之言讨厌至极,自己的婚姻大事怎能由别人说定?我选中李秉权是爱慕他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勤学刻苦、努力钻研,而且对我一往情深。”

1948年,李秉权向胡素秋求婚的礼物是一支派克钢笔,花费了他一个多月的工资,胡素秋珍藏了67年,虽已超过半个世纪,笔挂上“PARKER”(派克)仍清晰可辨。1949年12月底,李秉权和胡素秋结婚。此时,自强的李秉权已和同学开了一间私人诊所,并小有积蓄,30桌婚席喜宴开支完全由自己承担,给足了胡素秋面子。

李秉权和胡素秋结婚照

李秉权和胡素秋结婚照

家庭:在医学事业中厮守

结婚后,李秉权和胡素秋没有新婚夫妻的“卿卿我我”,同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室主任的李秉权和胡素秋,终年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无暇照顾子女,彼此也不能相依。

从小学开始,子女就经常被父母带去值班,第二天从医院直接去上学。父母太忙,大女儿李晴霞刚满10岁就开始帮父母管家,工资、粮本油本、买菜做饭等都是她管。在家吃饭是李秉权和胡素秋难得的相聚,但他俩谈论的都是各自新收了什么病人,怎样处理。成年累月的忙碌使一家人过着一种奇特的生活:几十年来大部分日子,全家人都是各自去食堂吃饭,甚至过年也吃食,堂直到他们退休后才自己做饭。

在李秉权和胡素秋的家里常年摆着饼干和点心。李秉权、胡素秋经常一天忙碌十几个小时,累得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睡觉,醒来已是深夜,还得看书著文,不便做饭,只好用饼干点心充饥。

夫妻两人老年时的照片

夫妻两人老年时的照片

几十年不添、不换家具。家里的第一张沙发是1983年买的,是用铁路修车淘汰的破旧木板做架,用若干弹簧支撑的简易沙发。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一直还在使用。这样简单而又忙碌的生活,两人一晃就是几十年。他们是夫妻,是校友,是同事,更是亲人。他们没有所谓的浪漫与情调,只有十年如一日的简单的陪伴。或许对于她们来说,这就足够了。

死亡:看做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然而,医学对“生与死”的思考却正相反,医学是挽救生命的科学,然而,它却是从研究死亡开始的。

李秉权的一生,每天都在与生和死打交道。进入古稀之年,参加同学和同事的追悼会越来越多。他也慢慢开始思考自己的死亡问题。

“在我选择学医时,父亲就跟我说,‘从医不是职业,而是事业;作为一份事业,你要奉献一生’,”李秉权的儿子李向新说,“父亲晚年时常常感慨,他大学时代由于教学标本极少,只能和同学顶着日机的轰炸去圆通山乱葬岗找无名尸骨做医学标本。我想,作为医生和老师,他比谁都明白医学标本的重要性。”

2000年,李秉权向妻子和三个子女公开自己的决定:“我做了一辈子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李向新称,父亲公开要捐献遗体的决定时,同为医生的他也难以接受,沉默着走出房间。在冷静一段时间后,他回到房间,选择尊重父亲的意愿。事实上,李秉权去世后,在捐献遗体时,遭到部分家属的反对,但最后都遵从了他的遗愿。

2015年冬,93岁的胡素秋无疾而终,追随丈夫李秉权而去。她也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了昆明医科大学,她在遗嘱中称:“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将我的遗体送去解剖。”

2019年9月25日,胡素秋的骨骼标本制成,她的骨骼标本和她丈夫的骨骼标本一同陈列在了昆明医科大学的科学馆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使“百年”之后,他们也要延续他们的爱情,继续献身于他们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从此永久相依,不离不弃。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