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1905电影网 2019-09-14 13:36:34
A+ A-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原标题:《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1905电影网讯9月14日清晨,电影《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吴贻弓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曾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他执导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等多部经典电影,都曾引发观众观影热潮,这些影片也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吴贻弓1938年12月出生于重庆,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大木匠》。1980年,吴贻弓执导的《巴山夜雨》赢得业内一片赞誉,并获得了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吴贻弓导演的剧情电影《城南旧事》引起巨大轰动,该片也为他赢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95年,他担任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制片人。

除了拍摄电影,他还参与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并于2012年荣膺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同年,他还收获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生成就导演表彰,当时吴贻弓登台高呼“电影万岁!”巩俐、姜文等200余位到场嘉宾全体起立鼓掌,场面十分感人。吴贻弓导演说:“我们都热爱这个由我们自主选择的职业,所以我们也绝不会辜负它!”

吴贻弓一生热爱电影,2018年,已经80岁高龄的他还担任了纪念抗战胜利73周年献礼电影《那些女人》的总导演。今年5月,吴贻弓导演更在病榻上写下“上海电影万岁”的题签,献给自己为之奋斗一辈子的电影事业。

吴贻弓导演,一路走好。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当这首悠扬的歌曲响起,人们就会想起那部经典的电影——《城南旧事》。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的导演、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之一吴贻弓,9月14日上午7时32分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导演吴贻弓

听闻吴贻弓导演去世的消息,众多电影人和网友纷纷表示哀悼和追忆。

演员冯远征在微博留言:“吴贻弓导演走好!天堂继续讲述《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影评人程青松说:“他是中国电影在新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导演之一,一部《巴山夜雨》(与吴永刚联合导演)获得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一部《城南旧事》获得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导演。

之后的《姐姐》《流亡大学》《阙里人家》都有着其独特的人文关怀。

他拍摄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留下的已经有传世经典。”

吴贻弓祖籍浙江杭州人,出生在1938年的重庆。他的父亲在杭州上中学时遇到一位非常有艺术修养的老师,就是后来影片《城南旧事》中《骊歌》一歌的填词者——李叔同先生。

受李叔同的影响,吴贻弓的父亲也喜爱文学艺术,喜欢电影。少年吴贻弓也就随着父亲开始接触电影。

那时他在家里用鞋盒、手电筒、玻璃纸自制放映机,在自家墙壁上放映画片,已经是个像模像样的“小导演”了。

1956年,吴贻弓中学毕业,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他跟着沈涪、郑君里、孙瑜等大导演做助理,一做就是五六年。

1980年,他的短片处女作《我们的小花猫》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青年创作奖。

同年,在吴永刚总导演的提携下,吴贻弓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真正意义的第一部故事片《巴山夜雨》。评论说他开创了新时期散文电影的先河,《巴山夜雨》甚至被誉为“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作品”。吴贻弓凭此片荣获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这也是中国电影在新时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奖。

更让观众熟悉的当属他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吴贻弓1982年的作品,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记录下了老北京城胡同里的童年记忆。

后来曾有媒体问他,为何只在北京学习过四年、后前往上海工作的他,还能在时隔多年后拍出一部老北京味儿那么浓的电影?

他说:“《城南旧事》虽然讲的是北京的事情,但是它让我想到了我的童年。

由此可见,城市之间并没有壁垒,城市经验和童年经验都是互通的。

在拍《城南旧事》时,我正好把积累的情感和想法全都用上了。

我也没有过多想怎样去感染观众,只是想着如何把我十分挚爱和同情的这几个人物诚实地呈现出来,并通过这些人物让观众认识上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画面,我的目的仅此而已。”

影片中,大量北京老城的景象,其实都来自上影厂美工们的巧手。

吴贻弓透露:“当年我们来北京,其实已经拍不到有老城感觉的街道、胡同了。

影片中除了西山红叶,英子家的小院子是真实的之外,其他都是我们实景搭的。”

当时上影厂一部电影的平均成本是19万,《城南旧事》的成本是56万,但是9000元卖一个拷贝,共卖出了105个,将近100万,除了成本,厂里还赚了40多万元,这在八十年代是“谁也想不到的事”。

吴贻弓导演曾在多年后骄傲地说,《城南旧事》是部慢热型的影片:“它不像现在的商业大片,红火那么一会儿。现在已经快30年了,我们还保持着每年在中央台播出3次的纪录。”而在他心目中,这部电影“是属于八十年代的深情”,再也无法复制了。

这部成功的影片也使吴贻弓获得了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和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及后来导演的《姐姐》,形成了吴贻弓特有的散文风格:蕴藉、清新、婉约、淡雅。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还导演了《少爷的磨难》 《流亡大学》《月随人归》《阙里人家》等,其创作题材、样式、风格又有新的拓展。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高呼“电影万岁”

吴贻弓既是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又是一位成功的电影事业家,先后出任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电影总公司经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上海影城主任,并主导创办了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去年秋冬,吴贻弓80周岁之际,上海市文联汇编、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撰写的“海上谈艺录”吴贻弓专册《流年未肯付东流》出版。

回顾自己的创作心境,吴贻弓用了“共和国情结”五个字。“我们这一代人在时间的长河里曾历起伏、分流,但归根结底我们的内心情结还是很单纯的‘共和国情结’,我们总把新中国看得很理想、很美好、很亲切,并千方百计想把这种情结投射在银幕作品中”。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