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限定性,就是捐赠人不直接指定捐赠用途。比如通过网络捐赠,我们在网上发起橙色书包项目,大家看到后想要支持,就向项目捐赠。这个时候,钱都进入橙色书包项目中。
新京报:除了公益组织之外,听障儿童有其他途径获得帮助吗?
叶飞:从国家层面,有一些慈善项目,会对听障儿童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免费安装人工耳蜗或者助听器,对于听障患者来说,这个是从0到1的变化。中国传统有句口头禅会说“十聋九哑”,因为听不到,就无法反馈。佩戴后,可以听到声音,之后就可以通过言语康复训练,变为开口说话。
但是由于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各地经济发展不平等,很多边远地区的孩子,由于信息获取途径的问题申请不到,所以这一块其实一直也有欠缺。
刷屏来得“猝不及防”
新京报:为什么会用“橙色”作为标识色?
叶飞:橙色是最温暖的一种颜色,波长比较长,能够很容易被发现。在国外很多书包、校车、学生的帽子,都是这种颜色。
新京报:“橙色书包”活动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目的?
叶飞:橙色书包的落点是关注听障儿童交通安全,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橙色关爱文化,关爱听障儿童和相关人群。实际上,对于残障群体的关爱程度能够反映社会文明水平。
新京报: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
叶飞:最迫切的,当然是听到声音、学会说话,这样就可以融入正常生活。另外,从听障儿童的角度来说,需要社会环境给予支持和关爱。这几年相对要好一些,从橙色书包这一轮刷屏看,实际很多人已经在关注听障儿童的生存和社会现状,并进行转发呼吁,提供一些帮助。
新京报:社会层面来说,这种关爱程度够吗?
叶飞:不算够,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做不好,是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个群体。这就需要我们去多做宣传,多走上台前。
新京报:在这个过程中,公益组织应当承担什么作用?
叶飞:公益组织应当倡导关爱文化,帮助社会给予听障儿童更多理解关注,促进对这一人群的平等对待。目前,听障人群的就业非常困难,包括婚恋状况,也存在这个问题。公益组织需要在意识层面,消除公众对这一群体认识上的差异感,唤醒这种平权意识。
新京报:作为公益组织,这次“橙色书包”刷屏是否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叶飞:从最初招标,到后期筹款和执行,我一直参与这个项目。文案都是我们做的,但是突然被这么多人刷屏的具体原因确实不清楚,对于大家关注的这种热度,让整个基金会都猝不及防。但能够说明的是,大家的公益意识上升了,全社会都在推动这种关注,可以说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