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农村公路建设起步早,让农民从泥泞中走了出来。”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王振才说。但与此同时,修建难、管理难、养护难,是乡村道路不可避免的难点。
据了解,目前吉林不少县市的农村道路建成已经10年以上,而水泥路设计使用年限仅为8至10年,大部分道路属于超期服役。
吉林省汪清县交通局副局长张汝海说,近年来国家启动了老旧路改造项目,但资金仍需要地方配套,一公里农村道路需要配套10万元左右,当地无法负担,因此“有项目也不敢报”,老旧路只能维持现状。
乡村道路养护后续投入十分有限,部分县市每个村每年道路养护资金不足5000元。“连扫雪都不够,只能想办法补亏空。”一位基层干部说。
吉林省长岭县交通局局长刘喜忠介绍,目前村屯道路一直处于“养不起”的尴尬境地,实际列养率不足40%。在一些县市,道路养护只能落实到省道、县道,而且也仅限于小修小补,结果是“旧坑填了新坑来”。
同时,不少县市缺乏农村道路的专门养护力量,并且资金等相关保障严重不足。
大多数地方的交通运输部门的执法人员少,执法手段缺乏强制性,对于超限超载难以形成有效制约,冲卡逃避检查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一些车辆为了逃避检查并逃脱缴纳过路费,故意选择农村道路通行。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副调研员王东说:
“现在的城乡道路已经突破等级划分,村屯路承载的功能更是超越了农村本身,“下乡”力度越来越大的旅游、物流等功能也对农村道路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村镇路况,给发展农村电商、观光农业带来了很大挑战。”
一些基层干部的呼吁表达了他们的期待:
一方面,真金白银的投入不可缺少,但应该考虑到各地的实际,多一些直接投资,少一些地方配套,或者允许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让致富路的修建管护摆脱资金“梗阻”;
另一方面,尽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基层管护队伍,同时推动交通运政、交警等部门联合执法经常化、制度化,扩大治超站等设施的设立范围,有效应对超限超载等行为,落实严格管理、依法治路,让乡村道路不再“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