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找,怎么找?“探宝队”队长——首席科学家的判断至关重要。从2007年大洋19航次第三航段开始,韩喜球成为我国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此后多次带队“探宝”。
“大到海上调查计划、实施方案,小到具体调查和采样站位的布设、调查资料的判读,首席科学家要为航次科学目标的实现负全责。此外,还要为人员与仪器设备的安全负责。”韩喜球坦言,这种压力巨大,因为出海机会来之不易,船舶航行每天付出的成本巨大。
在今年2月至4月执行的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中,韩喜球团队带蛟龙号到前期调查“圈”出的海底活动热液区作精细调查并取样。“要是我们‘圈’的位置错了,蛟龙号找不到地方,那可真是糗大了!”韩喜球说,蛟龙号每次下潜,她的内心都很忐忑,因为那是对先前调查成果的检验,为了给出蛟龙号下潜的位置和观察路径,她经常通宵分析研究调查资料。“没想到11次下潜,每次都直击中心!百分之百命中!”韩喜球回忆起来非常开心。
“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别人觉得出海枯燥,但我总感叹海上时光太匆匆,真希望多做一些调查。”韩喜球笑着说,“每次发现热液异常区,当调查取样结果和我的判断一样时,是我最高兴、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只要身体允许,随时准备起航。”
“她曾经带我做试验,20个小时没休息,我都快扛不住了,她的精力依旧旺盛。”
“她不是女汉子,她比汉子都‘强悍’。”韩喜球的同事王叶剑副研究员如是评价。王叶剑跟随她11年,深知导师脾性。“她曾经带我做试验,20个小时没休息,我都快扛不住了,她的精力依旧旺盛。”
作为首席科学家,没人与其轮班,只要船上的马达不停转,韩喜球的工作就不分昼夜。“我们都觉得她很累,但她从来不说自己累,因为她是真的热爱这份事业,所以全情投入。”王叶剑说。
她的“强悍”还体现在百折不挠的性格,令船上的人都刮目相看。
“出海调查过程中,仪器装备出现故障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在关键海域需要立刻用到几台重要探测设备,可不巧的是设备开始‘罢工’,维修起来很困难。换成其他人,可能会想大不了不做,早早放弃了。但韩老师一边在船上组织技术骨干进行维修、排除故障,一边多次与设备生产商进行邮件沟通,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抢修成功,确保了海上调查顺畅地开展。”蒋紫靖曾是韩喜球的硕士研究生,她对这件事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