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户“最牛钉子屋”是怎么形成的?
十多年前,随着大批房地产项目入驻,再加上价钱相对市区便宜不少,位于郊区的九亭镇吸引了大量人口。人和车越来越多,马路就显得越来越窄了,路面也破损不堪,下雨后积水能达十多厘米深。九亭当地人把沪亭北路称作是一条被“拖拉机轧出来的马路”。
据媒体报道,沪亭北路拓宽工程在2008年10月前有了方案,但由于动迁工程浩大,完工日期一推再推。“滞留户”从最初的10多户慢慢减少为4户,2009年7月份仅剩2户,一直到2011年1月仅剩下1户不肯搬迁。
最后的这一户便是徐先生一家。他们因为家庭人口众多,诉求多而与动迁部门僵持不下,始终没有达成动迁协议。协商拆迁没结果,最终沪亭北路的拓宽工程只能绕过徐家的房子完成了通车。
徐先生的女婿张先生说:“早在2003年9月19日,我们就收到了政府的动迁通知书,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眼看着这里从乡村小道变成柏油大马路,周边的老邻居一户户搬走,一辆辆急速行驶的汽车从自家门前飞驰而过,徐家人的这14年过得“不舒服”。
“沪亭北路原是四车道的大马路,因为我们家这栋房子横在当中,硬生生被截成了两车道,来往车辆的司机常常因视觉上看不清楚造成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张先生就亲眼目睹过至少3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出租车开着开着直接撞上了水泥桩子。”
他说,平日里来往车流速度又快又密集,家里人出行总是或多或少担惊受怕。更要命的是,车流多了密了,给房屋造成不小的震动,他们一家人常常因此睡不好觉。
“那时马路还没完全修好,地面路基不平,凹槽处盖一块铁板,让车子能够顺利通过。可是,每当车子轮胎轧过铁板,在屋里的我们不仅感觉到地面在抖动,还有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吵得人心神不宁。”张先生回忆说。
八次面对面约谈
在马路中间的破旧房屋,不仅影响城市美观,对交通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016年9月,九里亭街道成立动迁办,主动与徐先生一家上门对接,两名负责人与他们进行了八次面对面的约谈,十多次电话沟通,经常保持联系,宣传动迁政策,分析形势。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也上门听取诉求。在一次次的沟通谈话中,徐先生一家与动迁办主任陆辉和副主任徐民强从陌生到熟悉,渐渐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