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只有小时候见到过几次,很多年没见过了。”一中年游客也转发了微信消息,想着趁着“七夕”带着女友来看看。让他失望的是,“除了零星的几点亮光外,只有闪光灯印象最深了”。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博士付新华曾对媒体表示,萤火虫是环境指示动物,城市光污染释放出了大量紫外线、红外线,给夜行性动物。萤火虫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因为“强光破坏了它们在夜间的正常生长繁殖,甚至有些会被高温强光烧死。”
展览萤火虫被抓回家 专家称离开原产地会死亡率会增加
在纱棚里放着6个类似于纱网做成的“罐”,工作人员介绍里,每个罐里约2000只,罐放入纱棚后萤火虫慢慢四散飞出,亮光从片状散开成点状。
工作人员指着纱棚上的几个窟窿,“都是游客弄坏的”,有几只萤火虫从里面飞出来,有游客带着孩子在抓。一只萤火虫被抓住后逃脱,落在地上,尾部亮了几下后再也不动。
有游客走出大棚时手拿的矿泉水瓶里有几只荧火虫,相互讨论着“它吃啥,能活几天“,工作人员劝其将虫放回,无果。
“展览结束后,如果剩下的多,都会送回厂家。”工作人员说,展览结束后若所剩不多,将会放在棚子里,“这个环境下,放了也活不了多长时间”。
濒危物种基金成员、萤火虫生态线联合发起人岳桦表示,无论是在哪里展出后萤火虫都会很快死亡。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付新华团队的调查报告显示,背井离乡的萤火虫,在运输环节中死亡率极高。即使真正到达了目的地,参加了某个展览,萤火虫也活不下去,因为萤火虫离开原生地后死亡率接近100%。
关于萤火虫的来源,工作人员说,都是从南方空运来的,展前曾有专业人员来给我们做陪训,是南方的专业养殖厂。
对于出展萤火虫的死亡情况,该展览主办方郭总则称,展览在邯郸共6天,每隔一天换一批萤火虫,共换三批。萤火虫被送回到南方后最多只能活6、7天。
对于记者提问萤火虫展览回到导致萤火虫大量死亡的问题,郭总并没有正面回答质疑,他只是表示其与厂家是合作关系,“每展出一次,门票收入都给养殖厂分成。一天内还是死不了的,里面放着上万只,你看不到那么多是因为他们在落在了草丛里,没有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