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气预报里所预报的下周一、周五有雨,老天爷会因为要体现一件“共享”产品的使用价值而连续下一周雨吗?
SO,所谓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之所以投产失败是因为其没有真正挖掘到用户的刚需痛点,换言之,它们“披着共享外衣”,实际上是在炒!概!念!——这是在本周日播出的《未来架构师》中,著名学者吴军博士将向我们抛出的一个话题。那么,究竟哪些“共享”能真正实用于人类现实社会的呢?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个关键词叫“跟踪”
△图:出门问问CEO李志飞。
我们所说的“跟踪”绝非是简单的一个动词,而是一个超智能时代所必有的freestyle。
京东、淘宝、亚马逊等大型电商为什么能在第一时间预测出你的购物“实力”,并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推送购物清单?
拥有一只能戴在眼睛里、通过眼泪就能随时监测体内血糖波动的“隐形眼镜”是一种怎样炫酷的体验?
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有着一丝神秘的词:“跟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一个词,POI。
而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我们出门常常会使用到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以及共享网约车。
在“共享单车”逐渐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我们上下班的常用交通工具后,我们却意外地发现,其实它并不是一件刚被发明创造出来的“新玩儿”;早在几十年前,欧洲一些国家的环保人士就已经对“共享单车”做出了概念性地尝试,但由于当时不具备一些功能,停靠单车必须要在指定的木桩上进行,操作上的麻烦使得那时的共享单车无法普及。那为何如今又能做成功的呢?全靠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跟踪”。
放在“共享单车”上来讲,就是通过引入GPS定位、蓝牙解锁等智能系统的引入,你不但能随时掌握车辆位置,还能远程操控车辆的解锁;甚至如果一个使用者将把车弄不见了,追踪系统就会立刻意识到你这人是有问题的。
因此,追踪即是在互联网上追踪人的行为和轨迹,并形成行为和判断。
第三个关键词:“互联”
△图:计算机科学家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