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原始创新打基础。怀柔科学城定位于“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科学城规划范围调整至约100.9平方公里。定位如此之高,规模如此之大,这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今年5月,清洁能源材料等五大交叉研究平台已开工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子午工程二期设施等3个大科学装置计划明年开工建设……到2030年,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在这座京郊小城崛起。
未来科学城瞄准“打开院墙搞科研”。校企联合、政企联合、企企联合,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机制逐步深化。累计建成40个高水平研发平台,5家央企研究机构联合组建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2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按计划推进。
瞄准“高精尖”调结构。位于东南部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高精尖产业的集聚区,并且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医药、装备制造等几大具有突出特色的产业。未来,三大科学城的科技成果将在这里集中转化,形成高端产业加速聚集的态势。
机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护航
“过去‘最难办’的‘中国绿卡’现在办起来快多了。”作为首批享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直通车”政策的外籍人才,联想集团公司引进的美籍副总裁黄莹先生很兴奋。
由于要求高,审批环节多,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曾是挡在海外高端人才面前的一道门槛。中关村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永久居留“直通车”、设立审批服务窗口等10项全国首创的出入境政策,成为全国外籍人才管理方面制度创新的试验点。截至今年6月底,通过新政为500余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永久居留“绿卡”,实现突破性增长。
北京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统筹推进、同步发力,奏响了全面创新改革的“大合唱”。
去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28条政策措施”。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军玲说,政策给了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
在为科研人员松绑的同时,北京还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先后制定实施“京科九条”“京校十条”等改革举措以及14个配套实施细则,赋予高校、科研机构对科研成果的自主使用、处置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明确提出科技成果所获收益可按70%及以上的比例划归科研人员。截至2016年底,105项股权激励试点方案获得批复,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员获得股权,激励总额约2.25亿元。
创新环境优越、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成果涌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未来的北京,定会因科技而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