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校长助理李锰透露,国外游学项目价格高的情况,有着层层转包的因素。在游学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加收费用,并且三四线城市孩子的花费可能比一线城市的孩子花费更多,原因在于信息不够透明;一线城市市场化程度更加成熟,价格相对合理。
运作缺乏监管
明晰权责需探索
在实践中,海外游学缺乏监管。
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对于“游学”领域的监管部门,教育局、旅游局、工商局等部门都可以进行监管,但也都可以不管。
一般的游学项目是以一般公司的流程在运作,本身监管比较难。按照今年5月1日实施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研学游的承办方是与研学旅行活动主办方签订合同,提供教育旅游服务的旅行社。以此看来,游学项目跟学校合作的话,基本上都会是长期合作的客户,因此最好是能够在进入学校的时候进行招标,教育局、学校、家长、学生等等都可以作为代表,然后进行公开招标。
专家表示,能不能在约定的承办主体当中将游学实施到位,还有一定的过程,游学市场需要发展的空间,同时需要旅行社等单位加强自身人员储备、培训,以完善“游学”这一新兴概念。旅游局、工商局、教育部门如何联合执法,如何在监管中明晰各自的权责还需要探索。
一家之言
游学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
海外游学看似热闹非凡,但有不少是“只游不学”,不仅背离了“游学”初衷,而且隐藏各类风险。
对于海外游学,目前国家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制度,导致市场管理比较混乱,游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国外旅游景点,实质却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大缺失。更有甚者,为了牟取眼前利益,不惜雇用“黑车”、降低餐饮质量、聘用无证“黑导”,连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这给游学活动带来了巨大隐患。
目前,国内游学逐渐有了制度规范,并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跟着课本游中国”武汉市中小学生夏令营开展17年来,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开创了夏令营的“武汉模式”。而“武汉模式”的形成,得益于武汉大学旅行社自创了一套夏令营的科学管理和安全防控办法。2013年底,武汉大学旅行社与中南财大标准化专家共同着手制定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规定了游学服务的一系列要求,包括游学的服务项目、服务提供方、服务岗位、服务人员、营地管理与营地设施、资源配置、应急与环保和安全规范等。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规范仅适用于国内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