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为一款手机网游花钱,这将是一个无底洞。”“肉肉”说,他曾经为一款手机网游充值3000多元钱,但在那款游戏中,他还算是投资比较少的玩家。
在“肉肉”看来,通过网络,可以和朋友一起玩游戏,这些都是谈资。对一些孩子来说,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加上成绩不好,就特别需要得到认同。”这时,打开游戏,杀几个“人”,打一些好的“装备”,这种认同感自然就来了。
心理咨询师邱驷:
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前日,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高级心理咨询师邱驷介绍,这段时间来心理咨询的家长中,不少都是因为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想寻求“解药”。
在邱驷看来,孩子“网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父母包办太多导致没有选择能力、物质生活太好导致没有什么可以刺激需求欲、物质生活太贫乏导致想要去尝试玩耍、无目标无追求无理想以至于用玩来进行度日、从小缺少监管而浑浑噩噩度日。
邱驷还指出,有些父母抱怨孩子玩游戏玩得“六亲不认”,其实是父母自己没有做到表率作用。很多家长自己整天都抱着手机玩,没有其他业余文化生活。“这就好比自己都不喜欢看书,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这如何能给孩子做好榜样?”
邱驷说,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控制’于人”,家长必须要起到带头作用,这样孩子才会耳濡目染。
八中老师闫井顺:
对游戏宜“疏”不宜“堵”
重庆八中老师闫井顺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游戏层出不穷,而学生作为一个处在爱玩阶段的群体,本身就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很容易受到游戏的诱惑。
面对这个问题时,家长和老师们宜“疏”不宜“堵”。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花样繁多的游戏中选择内容健康类游戏,坚决杜绝暴力色情游戏。选择有深度思考类的游戏,而不是简单地升级、竞技的游戏,其实很多游戏都会通过“趣味”引发人们对生活进行“品味”。
其次,老师们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变形”,做适当的改进引入到班级管理中。比如有一段时间“撕名牌”游戏比较流行,他将这个游戏引入到班级管理中来,进行了一场“学习他人的名牌、保卫自己的名牌”的活动,每个同学写出三个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即名牌)贴在展示板上,同学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还要保护自己的优势(即名牌),效果非常不错。这样的“变形”疏导就发挥了游戏的积极作用,让“变了形”的游戏为老师所用,替老师育人。
全国优秀班主任、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田冰冰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玩游戏。不妨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去玩,和孩子做一对好“玩友”。这样不仅能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而且家长也能够控制孩子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游戏。
“当然要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一般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天不超过1小时。”田冰冰说,家长们应注意把电脑放在家里的“公共场所”,如客厅或公用的书房等,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感到玩游戏是光明正大的事,也便于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实施指导与监督。
相对于控制孩子玩电脑游戏,专家更强调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转移注意力。田冰冰说,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要有陪伴意识,多花时间陪孩子一起打球、游泳、踢毽子等,如果能组织小朋友们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戏,收到的效果将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