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8分钟”如何超越雅典“8分钟”?
“非常艰难。”张和平、张艺谋不约而同地这样形容平昌“8分钟”。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的红灯笼、中国鼓、茉莉花的展现效果与预想有差距。“当时,我们的很多创意被主办方以各种理由否定,场地条件也限制了现场表演。”张艺谋说,目前对平昌“8分钟”的场地情况了解不多,很可能也面临同样难题。
而另一方面,自2008年奥运会以来,北京APEC峰会焰火晚会、G20峰会“最忆是杭州”等大型表演已达到极高水平。“珠玉在前,平昌的‘北京8分钟’想出彩、出新,难度更大。”张和平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困难重重,但主创团队提出了更高标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用以前从没用过的技法和手段,既突破瓶颈又展现创意。”沙晓岚透露,“我们不再走‘恢弘壮阔’‘千人擂鼓’等大场面、大制作的‘人海战术’,而要突出个性化、情感化、技术化,在短短8分钟里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中国文化。”
其实,从北京奥运会开始,AR(增强现实技术)、全景投影等数字影像技术结合灯光、焰火等多种表现手段愈发成为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和文艺演出的“标配”。张艺谋主创团队并未回避在平昌“北京8分钟”大量应用新技术的话题。
“当年LD大屏幕技术和投影技术,可以把画面投射到屏幕上、地面上,仅用少数演员就能占领体育场空间。现在的AR技术不但解决了平面空间问题,还能实现与演员互动,更加丰富我们的想象空间。”沙晓岚举例说,“其实这种技术几年前就已在春晚应用。杭州G20文艺演出‘在西湖上展映《天鹅湖》’,也运用此类技术。”
“我们希望借助影像视频合成技术,将平昌现场实况与北京-张家口同期实景融合展现、交相辉映,运用生动人物、丰富情感、精彩故事感染世界观众。”沙晓岚话锋一转说,“但前提是,技术必须与艺术结合,用新技术展现中国创意。”
孙悟空?葫芦娃?长城?熊猫?谁会去平昌?
007、超级玛丽、哆啦A梦、足球小将……越来越多更加时尚、现代的流行文化符号频现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形成跨越国界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