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是欧洲人与中国瓷器的“不期而遇”,而“纹章瓷”则是欧洲人自主设计图案的订单外销瓷。承接由欧洲人设计的图案和造型的外销瓷,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瓷器的风格。
在这批即将展出的外销瓷中,一对家族联姻纹章盘让人印象深刻。这两个盘一个外沿呈圆形,一个是八边形。圆形外沿的盘子里正上方的图案是一只狼,八边形外沿的盘子里则是一只狐狸,两个盘子下方则是各自家族的徽章。两个盘子盘心的图案是一致的,典型的中国风格,是寓意婚姻美满的锦鸡图。
“这是纹章瓷的一种,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史料价值。”王鲁湘说,在中国,一件普普通通的瓷器,漂洋过海到欧洲就成了奢侈品,当地能用得起瓷器的人非富即贵。在瓷器上画上家族和组织的徽章,成为欧洲贵族炫耀家族地位的惯常做法。
纵贯千年历史,横跨欧亚非美四大洲的中国外销瓷,最能印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克拉克青花开光八宝花鸟纹盘(明·景徳镇)
“伊万里”瓷器纹样源自中国,但构图形式却有日本风味。中日为角逐欧洲市场而在“伊万里”风格上的循环摹仿,是瓷器这一全球化商品上的一个有趣故事。
明末清初,中国瓷器出口中断,荷兰东印度公司希望用日本瓷器代替中国瓷器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由于日本出口到欧洲的精品瓷器均从伊万里港口出运,故被欧洲通称为“伊万里瓷”。中国制瓷业恢复后,“伊万里瓷”已经在欧洲大受欢迎。为了争夺市场,中国制瓷者开始仿制“伊万里瓷器”。“中国伊万里”不仅仿得惟妙惟肖,而且在装饰水平和瓷质上甚至还优于日本瓷器。一段时间下来,日本瓷器竞争不过中国瓷器,最终在18世纪中叶退出了国际市场。
通过中国瓷器这一物质载体,不同国度的制作者、购买者和欣赏者的风俗信仰与文化心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化作具象的器形、图案和绘画,非常清晰地流露和表达在瓷器之上。
粉彩花蝶纹调味壶(清·景德镇),组图受访者提供
这次将展出的很多外销瓷中,不少是经过二次加工的。为了同当时欧洲流行的巴洛克美学风格相适应,许多进入宫廷的中国瓷器都被穿戴上了华丽富贵的金属“衣帽”,既保护了贵重的中国瓷器,又同欧洲宫廷风格搭调。这种经过欧洲金匠打扮过的中国瓷器,组成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宫廷陈设一道靓丽华贵的风景线。
中国外销瓷的数量没有统计,但有外国学者估计,明末到清中期,由欧美公司组织运输和销售的中国瓷器,应有3亿件之多。
王鲁湘说,外销瓷是中国留给世界的记忆,把其中一部分代表作品收集起来,让其回归到中国瓷文化的母体中,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重光,从它们出发与归来的旅途中获得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