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学校安排汪凌莹插班上学,但孩子只上了一天学。
“生活上没法解决,孩子上一次厕所要几个老师一起帮忙。学校不得不‘劝退’。”可是要送走汪凌莹的时候,小姑娘试图伸手牵他的衣服,“校长,求求你让我读书吧,不读书,我爸妈老了就没人养他们了。”
蒋有兵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当年9月4日,蒋有兵组织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会议,他提议:所有老师轮流送教上门,每周半天。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失学。”让人欣慰的是,所有在编老师都表示支持。
3年6个学期将要结束,老师们风雨无阻——原先学校有84个孩子,现在还有6个班级66个学生;最多的时候有17个老师,三个退休两个调离后现在剩下12个。
这12个老师包括了蒋有兵,他们都兼着汪凌莹的课,他们也都是汪凌莹的班主任。
定制手绘课本教着山里的这个特殊学生
对凌莹的教学没有教纲,不讲进度,不论难度,老师们特意安排的课程其实都和汪凌莹今后的生活有关。
王彩君25岁,是汪凌莹的语文老师,是个活泼的本地姑娘。
“拼音、识字,都是最基本的。”她给凌莹准备了单独的课本:课文被她抄在A3大小的纸上,一页页翻来,可以看出了这个年轻老师的用心。“没有什么可以借鉴,她要看得清,她要喜欢学。”她说,因为病情,汪凌莹的视力已经十分糟糕,书本上的4号字根本看不清。
3年里,老师们一共给汪凌莹“编”了多少页课本?没人可以准确回答,但如果把这些A3纸装订成册,它一定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小学课本。
凌莹现在学会了1000以内的加减法;识字100多个,根据拼音,她已经能读完故事书。她的爸妈很开心——家里终于有人识字。当然,爸妈心里更加清楚,女儿的学习和很多老师有关——
第一次握笔,陪在身边的是唐晓莉老师,当时还怀着8个月身孕;教凌莹第一次写名字的是王苏妹老师;孩子学会的第一首歌是“闪烁的小星”,是59岁的毛泽思老师教的;第一条红领巾,是蒋有兵校长为她戴的……
近3年里,12位老师在接力,“送教记录本”上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位老师的教程和评语,还有老师们的希望。比如“会读拼音”,比如“会测量长短”,比如“进步很大”……为了这个山里的孩子,老师们用脚走了1000多公里山路,用手编了数不清的教材。
今年5月初,女孩去杭州的医院接受腿部手术。省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为汪凌莹做了检查,她的病情被确诊为脆骨病——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成骨能力差并伴随身体反复骨折、骨头畸形等多种并发症。5月3日医院给她做了小腿畸形矫正手术,前后8个小时,医生认为“手术非常顺利”。之后可能要根据她骨骼的生长和恢复情况,进行第二次手术。
端午节,学校放假了,老师们还在忙。大山的夏夜依然凉,他们备课,巡查校园,还要特别注意36个留守孩子的内心。过几天有一个杭州企业要来提供帮助,但老师们只接受了两种:给图书馆添部分新书;组织学生们去镇上吃一顿肯德基……
“三尺讲台,有老师才有意义;方方教室,有孩子才有希望。”蒋有兵说,无论多困难,都不能忽略了孩子;即使教室再小,也不能拒绝想读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点赞,给淳安大山里的老师,给好学的凌莹,也给这个特殊的“轮椅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