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离家千里,菅庆英说,张来玉每隔两三天,都会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报平安”,从未间断。2000年4月17日晚间,菅庆英再次接到儿子电话。
“那天跟以前一样,他的话不多,跟我说一切都好,我叮嘱他多吃一点饭。”菅庆英没有想到,这个“并没有什么异常”的电话,竟是自己最后一次听见儿子的声音。
2000年4月20日,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一名负责人致电菅庆英,说张来玉“不见了”,学校组织了师生在周边地区寻找,但是没有下落。
菅庆英说,接到电话后,自己“吓傻了”。
▲菅庆英保存着的儿子张来玉的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家人寻子17年
接到学校电话后,张来玉的父亲和大伯当天赶到了南京。校方和警方也出动人手,在南大浦口校区周边,以及火车站、汽车站等地进行了寻找,几天过去一无所获。
回到家后,济阳县委宣传部也加入了寻找,并印发了寻人启事。此后,菅庆英家人揣着寻人启事,走遍了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省。菅庆英拍摄了寻亲视频,将张来玉的个人信息放到网上,希望得到更多线索。
南京市浦口警方一名工作人员告诉重案组37号(微信ID:zhonganzu37),由于事发久远,辖区变动等原因,当年的很多细节已经不清。但如果张来玉的家人来南京寻亲,警方会给予帮助。
如今,又是一个高考季,看到邻居准备应考的孩子,菅庆英说,自己“无法抑制地想儿子”。
1999年的那个夏天,菅庆英曾经觉得,自己可能是济阳县“最幸福的人”。县里为张来玉召开了表彰大会,还授予他一千元现金奖励。张来玉拿到钱后,转身就全部转赠给了一名家境困难的同学。
“人家都羡慕我们,孩子成绩好,还懂事,那时觉得,未来肯定特别好。”
17年来,儿子在家的点点滴滴,在菅庆英的脑中一遍遍“重演”。她记得高考前,儿子没有住校,一日三餐在家吃,吃完饭后,会小跑着回学校上自习;她记得儿子平时跟自己话不多,有点闷,但是跟同龄人在一起时,又是个“话篓子”;再往前一些,她记得儿子初中时还没有女生高,到高中毕业时,已经成了一米八的“大小伙”。
想儿子的时候,菅庆英就写诗。“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我想儿的时候,想儿的时候就流泪,泪湿透枕头;逢年过节的时候,是我想儿的时候,想儿的时候倚门望,望眼穿镜头;风雨交加的时候,是我想儿的时候;想儿的时候咒天气,怕儿淋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