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云南省大理州不久前发布了《关于开展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的通告》。根据整治通告,从4月1日起10天内,这一范围所有的餐饮、客栈经营户一律暂停营业,接受核查。
白族渔村双廊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客栈、餐饮等应运而生。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正是客栈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严重影响洱海水质。
去年11月底,云南省省委书记陈豪批示,要“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好洱海”。此次开展的专项整治共涉及1800多家客栈,目前已全部暂停营业,接受检查。
这部剧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画面,但只要谈地方经济发展,始终绕不开环保的话题,“一把手”主政一方都会遇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抉择,达康书记对环保的认识,得到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点赞,短短几分钟的对白,很接地气,让人感觉很真实,既提出了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抓绿色发展的要求,又为观众描绘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美好图景,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既弘扬主旋律,又很在理,这个效果恐怕比填鸭式、灌输式的宣教形式更加入脑入心。
在品味这部反腐大戏传递的满满正能量以及剧中人物丰满的形象之余,不由让人思考,这对环境传播有何学习和借鉴意义。
一是环境传播要在社会热点中寻找痛点。
环境保护当然是当下的社会热点,但公众未必对所有环保议题都感兴趣,哪怕是一些公众感兴趣的议题,如果讲不到公众心坎上,也很难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前也有很多反腐剧,但没有一部比《人民的名义》这样有影响,原因很简单,它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势反腐的背景下,找到了社会公众的痛点,无论你是谁,都能在剧中找到评论点,都能对标原型,感受到腐败的切肤之痛。以环保为例,当前雾霾天气可以说是全民关注,但真正的痛点是雾霾对健康的危害和如何预防,如果抓住这个痛点,那关注和参与环保的人数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二是环境传播要在生活场景中俘获粉丝。
《人民的名义》热播受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片子跟现实社会联系很紧密,征地拆迁、网络直播、论坛删帖、小官巨贪、手机定位、海外追逃,这些都有生活的原型,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听说过,有些事情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容易打动人,很容易把观众拉进戏中。如果这个时候,将环保的观点和内容融入其中,很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在品味剧情过程中加深对环保工作的认识,《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