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比,中国电影产业刚刚兴起,国内影评人大都资历尚浅。他们中不少来自几大电影制片厂。
比如影评人“桃姐”,原来就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任职,“奇爱博士”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策划。还有一些影评人,是高校影视等专业的老师。
写影评,一开始或许只是爱好。但随着近年电影热度大涨,他们中不少人粉丝增多,关注度增加,因为写影评成为大V或微信公众大号。
此外,媒体的资深电影记者,也开始加入影评人的行业。
“毒舌电影”的几个创始人,原来都是媒体人,就职于网易、《看电影》杂志等。在猫眼69位影评人中,也有不少是资深的电影记者、编辑和策划,当然也包括我。
国内影评人数量不多,影评的风格、质量也不尽相同。让吃瓜群众好奇的是,中国影评人对一部电影的影评,靠不靠谱?
就记者观察,这些影评人因所处的发布“平台”不同,或与电影产业利益的疏远等关系,文章的可信度没有评判标准。主要原因是在“独立性”方面,难以界定。
加上影评的本身属性,很多时候观众大可不必较真,把影评姑且当作这些影评人的创作,与电影本身好不好看,并没有直接联系。
豆瓣和猫眼的分数
是怎么算出来的
再来说说,豆瓣和猫眼的电影评分是怎么来的。
按照豆瓣CEO阿北说法,豆瓣是没有影评人的,豆瓣评分来自他们“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也就是说,豆瓣评分,是来自所有用户的评分,是一个大众分数,而并非来自影评人。
同时,CEO阿北也表示,豆瓣的分数早就不是“文艺青年的喜好”,而是豆瓣用户集中的一二线城市观众的口味。
而猫眼之前是有影评人评分的,钱报记者就是其中一位。
通常是当一部电影上映后,影评人会按照观影经验、个人喜好等打出分数,满分是10分。
据观察,猫眼影评人不存在恶意打低分,但是记者也遇到过来自各方的压力,要求改分数的。
虽然阿北表示“水军”是刷不动豆瓣评分的。但从《摆渡人》上映,凌晨分数是3.3分,白天3.7分,再慢慢回到现在的3.9分,利益方雇佣“水军”刷低分一事,还是让不少人觉得是真的。
如果想参照豆瓣分数选择看电影,大家不急的话,可以过了电影上映首个周末再看,这个时候,豆瓣的分数相对来说会准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