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裕建教授的研究开创了血管疾病治疗新纪元。
直面质疑
“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有用没用”
康裕建的好友,同样是海外留学归来的机械工程专家、北京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夏颖奇直言自己是个质疑派。“我刚开始听说这件事时就乐了,”夏颖奇当初曾断定,“这事几乎没有可能”。
尽管已是赫赫有名的行业专家和教授,但夏颖奇仍然称呼康裕建为“康博士”。“康博士2009年回国后,我们在2010年就认识了,而且一直保持着联系。”夏颖奇说,他一直关注着3D生物打印血管每一阶段的成果,自己也由质疑转变为笃定。
“在生命科学和3D生物打印领域,有很多人在研究,但还没有明显的成果。”而康裕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夏颖奇看来,“是个很了不起的事,未来不可限量”。
实际上,康裕建遭到的质疑远不止于此。“3D打印应用于医学领域后,大家都在质疑,认为这就是一个噱头,能有多大用处?”康裕建说,自己从来不在乎被质疑,“我做这件事成与不成不是质疑能说明问题的,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有用没用。”
转化研究
“四川的猴子和年轻人把我留在这里”
康裕建回国前,已经是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医学院的正教授和该院消化道与肝脏疾病基础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康裕建回到国内,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开展全职工作。说到选择留在成都的原因,康裕建归因于这里的猴子和年轻人。
“我所做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阶段,此前在美国用小鼠做的实验,希望能用到人的身上。”康裕建告诉记者,但实验不可能直接从小鼠跳到人身上,中间要有过渡,“就是猴子”。“四川有很丰富的猴子资源,全世界最好的猕猴就在四川,而且只有华西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是唯一允许用猴子合法实验的单位,可以满足我做转化研究。”他说。
但仅仅是猴子这一个因素,还不足以让康裕建留在四川。另一个促使康裕建留下来的原因是四川的年轻人,“在现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下,这里的年轻人还能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也就把我牢牢地留在了这个地方。”
康裕建曾经调侃说,自己没有生在四川是一种遗憾,但要在四川找一块墓地留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