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出土文物很多。去年西洋楼遗址区养雀笼的考古共发现了1万多件文物,在一个25平米的探方内,1平米出土的文物大概是4到5件,张中华说:“考古工作虽然枯燥,但是我们每天都会有惊喜。”
出土的文物中,绝大多数是琉璃碎片,这些碎片要如何组成可以向公众展示的完整艺术品?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修复此前出土的文物,仅修复一件就可长达数月。
1 圆明园将设模拟考古现场
记者昨天看到,因为常年经受风雨,远瀛观遗址的一些地方已经发生坍塌。“所以要进行考古,把工艺、建筑材料的尺寸、质地都搞清楚,把原来的样子发掘出来,给今后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摸清楚之后,以后怎么展示、怎么更好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我们才会有底。”
2015年在对西洋楼遗址区养雀笼进行考古时,圆明园就首次开放了考古现场,此次远瀛观考古则是圆明园第二次向公众开放。
考古界曾有言,科学化和大众化是考古学的发展方向。“过去,如果一旦有考古工作,现场会被封闭,游客根本进不来”,而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远瀛观遗址和平时并没有什么区别,游客隔着距考古现场1米左右的栏杆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作人员在做什么。
“现在还不会全面开放,还得有一定的隔离措施,因为考古专业人员都经过了多年的训练,知道在考古现场怎么处理,但如果让所有游客都进来的话可能会出现问题。”
不过,圆明园正在计划未来做一个模拟的考古现场,把展览参观和自己动手考古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游客的考古体验。
2 洛阳铲无人机都派上场
昨天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为了挖掘一件文物,考古人员需要用手铲把表层的土清理到一旁,堆积起来的土不是被置之不理,工作人员把它们收集到写有编号的袋子中。
这一动作不无意义。记者了解到,这些被收集起来的土会被带到特定场所进行检测,“土里可能会存在一些看不到的小东西,可能会非常重要,如果不经过这个流程就会被遗漏。”
张中华告诉记者,负责筛选这些“小东西”的仪器叫做浮选仪,是考古中运用的现代技术之一,“植物的花粉都不一样,浮选仪通过分析孢粉就能大致地推断出过去圆明园种过什么植物。”
昨天在对远瀛观遗址考古的网络直播中,张中华一共向观众介绍了4种考古中常用的工具,包括手铲、洛阳铲、比例尺和指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