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燕京学堂以“跨文化交流:聚焦中国、关怀世界”为办学目标,培养高质量的“知华派”,为沟通中国与世界搭建桥梁。
何立强这样自我定位:“问题的解决者,诚实的沟通者,双赢关系的缔造者。”
“要借他人之口来讲中国故事”
1971年,何立强开始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中文,后来在斯坦福大学获中国语言和文学硕士学位。他在斯坦福的毕业论文是翻译并论述中国清代诗人叶燮的《原诗》。
1974年,何立强第一次来中国内地。这次经历让他产生了研究当代中国的浓厚兴趣。他从斯坦福大学毕业时,正赶上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大幕。“我这个会说中文的美国人一下子就有了去中国经商的机会,可以直接参与中国的发展。”
近距离观察中国近40年,在何立强眼中,这个东方国度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变得自信、开放,眼界开阔。“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人的自信心更是达到一个新高度,他们对下一个五年满怀憧憬。”
谈到燕京学堂开设的“中国学”,何立强认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项目、一个有趣的尝试。他说,这门学科并不是要培养汉学家,而是要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基础上更好地思考世界。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的误解,最好的办法是借他人之口来讲中国故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欢迎全世界的人来中国。”何立强说。
“帮助美国决策者更好地了解中国”
曾有媒体将何立强形容为“能够影响白宫对华政策的人”。这与他曾执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有关。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立于1966年,为推动美中建交和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1998年,何立强就任会长。他广泛联系中美两国政商人士和民间团体,创立了美中青年领导者论坛等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合作平台和机制。
“说我能够影响白宫对华政策,这有点夸张。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中国美国商会工作期间,我能做的是帮助美国决策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何立强说。
谈及在华盛顿举行的首轮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何立强说,虽然现在两国关系受到贸易平衡和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影响,但两国政府均认识到保持人文交流的重要性,“这一点很重要”。
经历风雨始见彩虹。何立强对美中关系前景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美中之间的合作始终大于冲突,没有不能解决的大问题,即使暂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先搁置。在他看来,贸易和投资是美中关系的压舱石,这艘船“不容易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