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大西洋飓风的最早命名,可能要追溯到1825年。美国气象学家、作家伊万·特里希尔在他的《飓风》一书中提到,在加勒比海地区,人们最早是使用基督教中圣人的名字来命名飓风,比如1825年7月飓风“圣安娜”猛烈袭击波多黎各,造成该国重大损失。1953年,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开始使用首字母为A、B、C、D……等女性人名来给飓风命名,其中第一个被命名的是1953年的一号飓风“爱丽丝”,第二个是“芭芭拉”,结果这俩小姐妹给墨西哥和美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大洪水。随后,反对用女性名字命名飓风的运动高涨,抗议信几乎淹没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但气象学家们却坚持己见,仍用女性名字表命名飓风。直到1979年,“塞西尔”飓风横空出世,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男性名字命名的飓风。自此以后,飓风命名的规则沿用至今。
如今,世界气象组织对北大西洋飓风采用六张人名表进行命名,每六年循环一次;每张表上的人名按照首字母顺序从A到W(26个字母中除去Q、U、X、Y、Z)排列,每年21个,且男女名字交替使用。比如,今年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的“哈维”和“艾尔玛”,就是2017年的命名表上排在北大西洋区域第七和第八的名字,哈维是男性名字,而艾尔玛是女名。由于北大西洋地区飓风相对不多,以W为首字母的名字几乎不可能会用到。
为台风起名活动引发热议
在发生台风的西北太平洋地区,由于沿岸国家众多,在出现国际统一命名规则前,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台风命名方式,导致有些混乱。比如日本对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台风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中国气象局则按照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比如9710号台风,即1997年的第十号台风;而美国则用传统的人名命名。
对此,世界气象组织下属台风委员会于1997年召开会议,决定自2000年起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采用新的统一命名法。台风名字由中国、日本、美国、泰国、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地区)提出10个,总计140个名字循环使用。当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被确定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后,即根据命名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其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有意思的是,进入台风列表的名字很少含有灾难的含义,大多是美好的词汇,或和该国传统文化有关。比如,2012年的“悟空”热带风暴,一听这名字就来自中国。另外,如果有台风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则会被除名。比如去年超强台风“海马”在菲律宾造成严重灾害,结果被台风委员会除名,并要求负责取名的中国提交新的台风名来填补空缺。日前,中央气象台在微博上展开了征名活动,包括熊猫、皮皮虾在内的九个名字列入候选,其中皮皮虾尤其得到网友关注。这样的活动或许是台风给中国网友带来的一个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吧。(记者 陆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