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村里的新房

新华网 2020-07-03 11:59:01
A+ A-

新华社长春7月3日电 题:村里的新房

新华社记者司晓帅、姜明明、魏蒙

69岁的徐淑珍将蒜末、猪肉和芹菜先后下锅,加入作料,翻炒数下。几分钟工夫,香喷喷的芹菜炒肉端上了餐桌。

徐淑珍是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铁西村村民,自搬进新房,她更爱做饭了。关上燃气阀门,她盛出两碗米饭,“老伴快吃,咱还要去广场凉快呢!”

太阳渐落,铁西村文娱广场逐渐热闹起来。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从徐淑珍家向楼下望去,广场尽收眼底。

徐淑珍搬到新房快三年了,但以前的铁西村可没有这般“生机”。“那盐碱地种粮都费劲,哪还有文娱活动啊。”

地处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曾是国贫县,土地贫瘠,盐碱化严重。“老乡常开玩笑说,一年两场风,一场风刮6个月。”说起通榆县边昭镇一带的特点,铁西村党支部书记吕晓明脱口而出,“再加上铁路涵洞阻隔交通,好日子一度成了奢望。”

老铁西村遇到的情况,在当地不是个例。为此,吉林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居住在深山、高寒山区、荒漠化区、地质灾害和地方病多发等地区人口作为搬迁对象。依托中心村、新建移民新村和城镇、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安置点,决战脱贫攻坚。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在边昭镇下辖的铁西、腰围子、五井子3个贫困村启动,包括徐淑珍在内的3600多名村民陆续离开老村,搬到新址。

徐淑珍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打开新房家门时的情景。“宽敞明亮的客厅,带冲水马桶的卫生间,有燃气灶台的厨房……这个岁数能住上楼房,做梦也不敢想啊!”

可一开始,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搬。“一是担心生活习惯改不了,二是怕土地置换会吃亏。”腰围子村党支部书记付庆江说,当时有几户不想上楼,村干部天天登门,解读政策,算经济账。

“过去大风天不敢做饭,怕烟囱油渍被风吹着火;现在做饭用天然气,又快又干净……”搬家前曾犹豫不决的腰围子村村民付学良,如今满脸幸福。

新村部建在村民新居旁,3个村的村委会都在此办公。“领办、代办、约办,所有日常业务一站式办理。”付庆江说,村民来村部,几分钟就能走到。

边昭镇党委副书记王坤介绍,易地扶贫搬迁后,当地政府不仅通过流转土地,实施光伏发电等措施促进村民增收,人社部门还经常组织企业进村招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村民“有活干、挣钱多、离家近”的心愿。

夜幕降临,三三两两的务工者回到“村里的新房”。新房名叫“昭福家园”,位于边昭镇政府旁,是一座占地9.6万平方米的花园式住宅小区。

“搬迁时,3个村有520多户贫困人口。现在,已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王坤说,就像小区名字一样,咱老百姓的生活一定越过越幸福。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