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一位农民的产业扶贫成绩单

新华网 2020-04-20 16:13:01
A+ A-

新华社长沙4月20日电 题:一位农民的产业扶贫成绩单

新华社记者丁锡国、李尕

节气好像发令枪。惊蛰一到,罗霄山下湖南浏阳市一带,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次第开放,养蜂人追花夺蜜的日子就开始了。清明一过,天气渐暖,鸡苗开始孵育,叽叽喳喳的喧闹声,此起彼伏,养鸡户的生活就有了新盼头。

浏阳蜜源丰富,是蜜蜂的天堂;山林也多,适合散养土鸡。条件虽好,但养蜂、养鸡规模一直不大,直到近些年来,更多农民特别是贫困户,才靠它脱了贫致了富。

改变,有一位农民的功劳。

因为他,李游有了生计。高坪镇船仓村村民李游,到浙江打过工,在本地公路收费站当过收费员,收费站一撤,就没有正儿八经的事儿干了。2010年,李游拜他为师,学到养蜂“秘方”,至今养蜂10年,蜂群从没发病“垮蜂”。别人一步步地走,李游起步就开始跑,很快成为养蜂大户,去年养蜂收入10多万元。

因为他,李计淑等传统养蜂人增收明显。古港镇宝盖寺村村民李计淑子承父业,养蜂几十年,用的是老办法:把格子挂在墙上,蜂巢都要靠蜜蜂一点点筑。听说他养蜂的办法不一样,李计淑多次跑到他的蜂场学习。像他那样改用可移动蜂箱养“新式蜂”后,蜜蜂繁殖速度明显加快,如今,李计淑每年养蜂100来箱,每箱产蜜从10公斤左右增加到30公斤左右。宝盖寺村是传统养蜂村,36户养蜂人,现在全部改用他的养蜂技术。

因为他,罗梓田古稀之年仍有用武之地。罗梓田今年72岁,是关口街道办事处道源湖村村民,多年以捕鱼为生,后来,水库禁渔,罗梓田便想向他学习,改行养蜂。之前,罗梓田只是听说,这位师傅是养蜂高手,乐于助人,等到见面,果然名不虚传,传授技术毫不保留。前些天,蜜蜂需要分家,他怕罗梓田眼花,细致活干不利索,专门过来帮忙。如今,罗梓田在家养蜂,每年稳赚5万多元,经常炫耀:“我有个和儿子一样大的师傅。喊他师傅,我心服口服。”

这位颇有些影响的人物,是浏阳市龙伏镇黄桥村村民,名叫袁风格,今年46岁。从十三四岁起,他一边读书一边耕田,挑过水泥,刷过油漆,弹过棉花。8000多元养鸡收入,是他人生“第一桶金”。因为自己是苦水里长大的,知道穷日子艰难,袁风格对帮助贫困户尤其热心。

袁风格是养蜂高手,也是养鸡能手,在乡亲们那里吃香,在扶贫干部那里,也是座上宾。

扶贫工作队请他帮贫困村“造血”。金童山村,是城步苗族自治县一个贫困村寨,湖南省贸促会在这里驻点扶贫。2015年9月,湖南省贸促会负责人带队,登门拜访,请他帮助金童山村的乡亲养蜂、养鸡。不到一个月,他就去了千里之外的金童山村考察。看到条件合适,他给金童山村贫困户捐赠了100箱蜂,出资80万元在当地发展养鸡。从此,他和金童山村联系密切,成为养蜂、养鸡户有问必答的“技术顾问”。

现在,金童山村成立了养蜂合作社,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群众感激他送来的苗种、技术,更感激他第一次来村寨时,给他们的当头棒喝。有些村民过惯了穷日子,宁肯伸手,不肯动手,那次座谈会上,听到这样的言论,他站起来,撂下一连串狠话:咱依靠国家没错,但事事依赖国家就不对!这种等靠要的想法没骨气!咱有手有脚,为什么就不能凭自己能力养活自己呢?

政府鼓励他当脱贫致富“领头雁”。前年年初,浏阳市一位副市长调研扶贫产业,遇到这位养鸡也有些名气的农民,听完他讲带动农民养鸡的思路,当场约定:跟着他养鸡的农户,如果到年底家家盈利,就奖励他3万元。春节前,副市长和养鸡户算账,一只鸡至少有8块钱利润。副市长没想到,他用市政府兑现的奖金,奖励了养鸡户。

2010年,袁风格成立了多友园种养专业合作社。因为门槛低、收入相对稳定,这些年,越来越多农户选择养蜂、养鸡作为脱贫致富门路,袁风格自己的产业也随之发展壮大,先后建起了多个种鸡场和蜂蜜恒温保质库。如今合作社带动当地240多户农民养蜂,年产蜂蜜近百吨,建起了4800多平方米的养鸡基地,年出栏土鸡30多万只。

浏阳市政府一位负责人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需要一大批像袁风格这样有情怀、有能力、想干事、有拼劲儿的带头人, 为群众带路,给群众示范,把群众组织起来。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