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新春走基层】大兴安岭南麓的春天之六:盐碱地长出“黄金果”

新华网 2020-01-29 20:23:01
A+ A-

新华社哈尔滨1月29日电 题:大兴安岭南麓的春天之六:盐碱地长出“黄金果”

邹大鹏、刘赫垚、唐铁富

耿继红家种了20多年地,她怎么也没想到,盐碱地里能长出这么好的番茄,不仅卖到了40多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开车驶过黑龙江省林甸县四季青镇黎明村,一望无边的高大钢结构大棚映入眼帘。室外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大棚内温暖如春绿意盎然,技术人员或骑着自行车悠然而过,或驾驶机械车往来穿梭。

这哪还有传统农业的样子?经过灭菌消毒流程,记者来到大棚种植核心区,却被拦在了门外。

“我们进去拍几个镜头就出来,行不?”“那可不行,这最后一栋棚还未采摘,要保障春节后客户供应,只有员工换上专业消毒防护套装才能进!”管理人员连连摇手说。

隔着透明塑钢板可以看到,盐碱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白色塑料膜隔离层,钢架基座离地1米多高,番茄藤蔓绕着钢架向上爬,底部根系生长在椰糠坯里,上面压着一个小一圈的密封长条形营养液池,伸出的两个“点滴管”在为番茄树“输液”。

“这无土栽培的番茄生产出来谁敢吃?”听到记者的疑问,耿继红说:“我刚来时也这么想,吃到嘴里你就知道奥妙了。”

没有什么奥妙,只是蓦然感觉到了小时候的味道,当番茄汁碰撞齿间,一股熟悉却又早已远去的柿子味道重回舌尖。

“这柿子可太金贵哩,赶上‘黄金果’了!”黎明村的耿继红今年初来到这个农业公司打工,她总是习惯把番茄叫“柿子”,负责为番茄树放蔓,只见她头套、口罩、制服“全副武装”,几步登上升降车,精心修剪起来。

“生产过程智能控温、控水、控液,全程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企业工作人员指着棚室顶端的生物除虫条和模拟太阳光源说,公司的林甸基地一期项目2018年建成并达产,整体面积12.5万平方米,建有专家工作站,樱桃番茄产量可达25—35公斤/平方米、多用途番茄60公斤/平方米,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过去风吹日晒、刨土扬灰,一年到头的收成还不如这一垄柿子值钱!”耿继红说,作为林甸县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不少附近村屯的贫困户都在此打工,“风吹不到、雨淋不着,每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外出打工也没有在家门口赚得多,女儿上学的费用再也不用愁了。”

一串串鲜红的番茄正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果”。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与当地贫困村驻村工作队沟通,签订合同共同打造“扶贫车间”,面向贫困村招聘工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用工比例。

今年50岁的张怀英是林甸县四季青镇东方红村脱贫户,丈夫患有股骨头坏死,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中两个孩子正在读大学。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她也成了“工人”:“这活一点不累,还能在家照顾老人,扶贫的好政策咱赶上了,挺知足!”

自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林甸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带动脱贫,也拉动了当地就业。目前,全县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